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挑战。新轮课程改革是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中力度比较大的一次,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化配置研究性课程,使其与常规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都是值得教育研究者给予重视的方面。特别是在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优势,一方面巩固、补充常规课堂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进入高层次学习做准备是数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了PBL教学法作为工具与媒介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探索。PBL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主张以结构不良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搜集、筛选、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同协作等能力。笔者根据PBL教学法理论以及实验对象实际情况,立足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和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应用内容,设计两轮PBL教学实验。由第一轮PBL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普遍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在PBL教学中,不论是数学学业成绩高低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参与和展示的机会。但是,第一轮实验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的资料搜集时间不足;2、知识的传输效率较低;3、PBL问题的指向不明确。据此,笔者完善了实验方案并开展了第二轮PBL实验。第二轮PBL实验与学生的教学进度相匹,从而使PBL问题指向更明确,同时增设了课前预习时间,以保证学生对资料的充分搜集。通过第二轮PBL实验发现,PBL教学法应用在合适的课题中可以对学生的成绩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在PBL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通过两轮PBL实验,笔者归纳总结出PBL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材料的编制的策略、PBL教学模式实施流程策略、PBL教学模式的评价策略等三方面策略。在结论与建议中,笔者认为PBL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广度学习,而知识深度的成效仍待进一步探究;PBL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恰当的应用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正向影响。最后笔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中设置PBL教学专用教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尝试改变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多鼓励中低学习成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评价学生每一学习阶段的状态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