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水浒传》评点在整个明清小说评点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整个明代《水浒传》评点的发展史就是明清小说评点发展的缩影。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每一部《水浒传》评点本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如余象斗评点本最先将评点从注音释义当中解放出来而转向评论;容与堂评点本最先将小说的艺术理论引入到评点中;金圣叹评点本更是明清小说评点史中的集大成之作,在形式及内容上皆为后世小说评点导夫先路。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点面结合,不仅仅对单一版本的《水浒传》评点进行细致的研究,同时与其他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将其放到《水浒传》评点史中进行考察,甚至于放到明清小说评点史中研究。在取材资料的过程中尽量保证使用原本的影印本,且若有多个影印本则一并参校,辅以整校本,若无影印本的版本则用整校本。同时在使用传统文学分析与考证的方法进行研究之外,立足于多项数据的分析,对评语外部特征的发展进行实证性研究。以期能够从这一系列的研究中,得到一条明代《水浒传》评点发展的线路。本文的结论是,明代《水浒传》评点从余象斗评点本开始到金圣叹评点本,虽然每一个版本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然而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明代《水浒传》评点的历史变迁都遵循着一条明显的轨迹,大致如下图:大众化、通俗化→精致化、文人化→专业化、才子化。在这五十年间,《水浒传》评点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而这也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水浒传》评点的发展历程,乃至于整个明代小说评点的发展历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在对各个版本《水浒传》评语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将各个评点本放在《水浒传》评点史的链条上进行考察,研究评点本之间的继承关系;其二,对穷本的批语进行溯源考辨;其三,通过评点对《水浒传》版本上的一些问题进行辨析,得出袁本与涤序本有共同的祖本,郁本与袁本属于同一系统,但是底本并不相同,袁本多出了回末总评及后二十回系后人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