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追求的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作为一种存在形态,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可以通过不同模式和方法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加以实现。第一部分: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生命哲学、人生哲学、死亡哲学;以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生命实践所依赖的社会背景、历史脉络和文化条件为现实基础;以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与哲学的学科基础,同时建立以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为主线,以生命主体的存在空间作为视域分析的框架,共同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建设。生命教育是处理教育和生命之间关系的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主体对自身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升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生命化的过程、生命在场地再现、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着对生命主体的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第二部分:进行生命教育的原因、目标和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窗口,进行生命教育能够满足不同生命主体的自身需求。生命主体的个体独特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进行生命教育的目标:学生享有完整愉悦的人生,教师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学校构建多彩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课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主体自身的和谐统一,生命主体之间的和睦相处,生命主体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生命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第三部分:生命教育的实施。这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生命教育不仅要开发生命教育系列教材来传授必要的生命知识,而且应该用生命化的过程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感悟能力、提升生命价值,这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之中并且形成良好的生命养成教育。从养成教育和生命教育自身特点,思想政治课进行生命教育的模式应该是生命参与体验教学,从教学场所来看本文设计了课堂教学模式、活动课模式、课外活动模式;从内容维度来看有接受性体验与创造性体验;从空间维度来看有紧张性体验与庇护性体验;从时间维度有期待性体验与追忆性体验。具体方法是生命对话:通过理解差异性基础上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地交往,来实现生命主体的话语权利平等,最终达到生命主体的真情流露的状态,实现对生命主体地多元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