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翻译观照下的苏轼诗词英译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uylu2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和合翻译理论为参照,对苏轼诗词英译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宄。和合翻译理论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论与翻译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翻译模式,其意图在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翻译研宄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目前钱纪芳(2008年)、吴志杰(2008年)和张从益(2009年)等学者已经在某些层面从和合学途径论述了翻译研究的可能性,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有更多的内涵可以开发。  关于苏轼诗词英译研宄,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和研究专著,研究资料十分匮乏,并未形成相当的气候。有鉴于此,本研究力争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突破,首先在理论上对和合翻译尝试性地建构新的模式;其次,在实践上通过对苏轼诗词英译的对比研究来验证这个模式的效能性。一方面期待对和合翻译理论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苏轼诗词的英译研究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出铺垫。  本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评述了苏轼诗词国内外英译状况,指出国内外苏轼诗词英译状况不容乐观,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数量少。此外本论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苏轼诗词英译作品的特点,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到底应该译成何种形式,由谁来翻译,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为和合翻译理论溯源,考察和合的本源与发展,探究和合翻译理论的哲学渊源,阐发和合翻译理论新的构想,提出了和合翻译理论的标准和原则。  本论文结合“和合学”创建者张立文教授提出的“人文价值时空态”的概念,将翻译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纵向维度上,从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原文作者和读者入手,横向维度上,从翻译的审美客体,即文本着手,提出了“和合翻译”新的构建思想:认为和合翻译是融合了“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上主客体之间通过对话,走向融合的人文价值时空态的生生不息的创作过程。在“纵向维度”,翻译是一个启用三维序态的生生过程,翻译主体之间涉及到三场对话:冻结的既往过去的“往古”序态的在场,也就是译者与原文作者对话的过程;“现今”序态的在场,也就是译者与作品中隐含作者对话的过程,从而了解原作者的意图;以及等待美好词语将其表达出来的“将来”序态的在场,也就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对话的过程。译文是在既冲突、又融合的三维序态互动互补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在“横向维度”,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即文本)进行对话,在语言、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达到和合,实现从原文到译文的信息传递与化生。  和合翻译理论模式的建立意图在于为从事翻译实践的译者提供一套规范,以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从“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出发,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原作者、译者、原文、译文等翻译中诸多要素的一个平衡与协调,达到多种因素的和谐状态。  接着,本论文通过分析文本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和合翻译理论的标准,即译文要与原文达到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的“和”。然后根据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将其定位到“音和”、“形和”与“意和”,即译文在这三个方面都应尽力表现原诗之美,当三者无法兼顾时,则舍音而保形与意;在形与意无法兼得时,则舍形而保意,避免因韵害义、因字害意等情况。  然后,本论文提出了和合翻译的原则,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要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即在承认矛盾和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共存发展。  翻译原则与标准的提出,可以用来规范翻译行为,可以看作是衡量和检验翻译实践的尺度,意图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为判断译文的成功与否提供客观依据。  第四章本论文从纵向维度,通过苏轼诗词英译作品的对比研宄,细致探讨了译者与原文作者、与作品中的隐含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如何通过对话的途径,产生在“音和”、“形和”与“意和”方面融合度较好的译文,实现原文意义的转生及原文生命的延续。首先,译者与原文作者进行对话。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的“视域融合”,译者带着不同的“偏见”即不同的“视域”与作者的“视域”走向融合。接着,译者与作品中的隐含作者进行对话,通过不同的叙事角度,了解原作者通过隐含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与原作者达到融合。再者,译者与未来读者进行对话,了解读者的不同意图与期待,达到与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  第五章本论文从横向维度,通过苏轼诗词英译作品的对比研宄,细致地探讨了译者与文本如何通过对话形成在“音、形、意”方面融合较好的译文。本论文从语言、文化与艺术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语言层面上,从语音、词汇、句子与意境着手;在文化层面上,从文化意象词和文化典故的英译切入,研究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之间如何通过对话消除对立,达到“理解”和“和谐”;在艺术层面上,研究的是原文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即“形”与“神”是如何达到统一和融合。也就是说,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挖掘原语的内涵与神韵,因为“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之所在,是诗歌的神韵之所在,所以翻译时应从整体着眼,从细节着手,注意每个细节包含的生机和灵魂,通过“形”与“神”的传达,实现译作与原作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融合与和谐。  第六章提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和合翻译的观照下,专门研究了苏轼禅诗的翻译问题。苏轼一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不研究他的禅诗的翻译,则不能反映诗人诗词造诣的全貌。本论文以苏轼的禅诗《定风波》为例,以纵向维度为主,横向维度为辅,从立体维度交互分析二者的融突与和合过程,以此来剖析译者如何完成译文生存世界的造化活动,完成语言、文化、意境与禅境等方面的传递,实现“音、形、意”最好的融合与再现。  第七章为结论,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在此研究方面的展望。
其他文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成功的代表作。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使作者获得了巨大声誉。然而,长久以来,评论家和读者对该书褒贬不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书采用第一
女性主义叙述学是后经典叙述学中极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其重要贡献在于结合性别和语境因素对作品中结构技巧所具有的社会政治意义进行诠释。这一理论的开创人是苏珊S.兰瑟(Su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杰出的波兰裔英国小说家,西方评论界广泛认为《诺斯特罗莫》是他最为成功的一部政治小说,以其史诗般恢弘的场面、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位
阅读监控能力控制和调节人们在阅读中的认知全过程,是决定阅读理解质量的重要因素。阅读监控水平由低到高由七个层次组成。监控发生的层次越高,阅读理解的效果越好。阅读教学的
学位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30余部小说以及大量的文学评论著述,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好评。在当代美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