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浓度倍增对栽植不同种植物土壤主要养分利用的影响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leo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和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然而,目前我们对栽植不同种植物土壤养分对CO2浓度倍增的响应仍然了解有限。本研究以同一生长条件下的5种东北重要经济、生态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色木槭(Acer mono)、落叶松(Larix gmelinii)、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6种常见草本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苋菜(Amaranthus tricolo)、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灰藜(Chenopodium album)为研究对象,通过CO2浓度倍增(从350μmol·mol-1增加到700μmol·mol-1)试验,研究植物生长量、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CO2浓度倍增促进植物生长,但不同生活型植物间生物量的增加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草本植物而言,CO2浓度倍增对根系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上部分。(2)CO2浓度倍增处理下,生长木本植物的土壤全量养分(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除生长草本植物的土壤全磷显著降低外,其它全量养分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此外,土壤全量养分还受到生长的植物种类的影响,生长不同种草本植物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生长不同种木本植物的土壤全碳、全磷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3)CO2浓度倍增处理及生长不同种植物对土壤速效性养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CO2浓度倍增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浓度,而且在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降低幅度为17%(白苏)至57%(披碱草)之间。这与植物生长速率和养分利用效率有关,因为土壤硝态氮浓度与植物生长速率显著负相关,生长速率快的植物对土壤硝态氮的需求高,进而引起土壤硝态氮降低程度大。CO2浓度倍增对木本植物土壤铵态氮浓度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草本植物土壤铵态氮浓度。此外,生长不同种植物的土壤铵态氮浓度种间差异均显著。CO2浓度倍增木本植物土壤有效磷没有影响,但是除灰藜外显著降低草本植物土壤有效磷浓度。CO2浓度倍增对木本植物土壤速效钾影响不显著,对草本植物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因种而异。(4)植物种类和C02浓度倍增对生长木本植物及草本植物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有显著影响。CO2浓度倍增有利于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增加,但不同种植物间响应程度不同。豆类植物红豆草在两种CO2浓度水平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固氮能力,表现为与裸土相比,在350μmol·mol-1及700μmol、mol-1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氮分别增加193.43%和223.68%。
其他文献
自然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重要功能。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无论是对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多方面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也从多方面不断迅速发展,一方面不断提高移动网络带宽的性能,特别是硬件系统和4G网络多方面的更新换代,给予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发展提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人类活动最直接的生态群落,已由游憩观赏阶段,进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等多重目的阶段。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是涉及城市形象、城市发展、社
林业碳汇是指人们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措施,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活动。由于其在解决森林资源危机,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
摘 要:2018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突出考查阅读能力。学生答题失误常常反映在阅读方面;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迫切需要教研与实践。  关键词:中考;阅读能力;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8-0019-07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的前提,是观察、分析、思考等高层次能力的基
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管理土壤的养分收支、调节土壤的理化平衡、清理土壤的有毒物质、辅助植物的养分吸收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氮被认为是温带森林土
为了揭示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本文选取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重度、中度、轻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