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慎独思想刍议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入德之方,慎独思想始于“君子慎其独也”的表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久弥新。历朝历代出现过多种关于“慎”与“独”字的训诂版本,分别从“德”、“道”、“命”等多维度拓展了慎独的内涵,却也从未突破“君子慎其独也”的表达范式。此范式在儒家文本中很是经典,是君子人格同小人相区分的必备特征。慎独具体表现为:重诚己,重守道,重反省,重行义,具有其他道德要求所没有的彻底性、进阶性和自主性。自三国末期,“慎独”二字首次直接连用,开始流行这种简练的表述习惯,标志着慎独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伦理范畴,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后又经由刘宗周的诠释,慎独完成了从德目到学说的提升,变得更为明确可循,也更具体系。慎独思想流行至今,是有现实基础的,中国人对天人合一、身心统一的境界追求与当前天人相离、身心二分的矛盾始终存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原理本土化的需求依然存在。现代人对慎独表现在心念上的自省节制功夫尤为推崇,试图发挥用慎独弥补外在监督乏力的短板。随着马王堆孤本文献的出土,被埋藏了千年的早期慎独思想得以再现。它侧重于固守本心,讲“诚”,与宋以后强调“戒慎恐惧”的慎独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引起了学界的学术大讨论。发展至今,慎独既有狭义的含义与践行方式,指戒慎、自省,又是一个广义的修身概念,关乎省礼、反身而诚、涵养、行义等道德行为。通过对慎独修身义、心性义和德治义的解读与考察,本文认为,尽管慎独在约束力方面有所欠缺,仍可以促使他律驱动自律,破除伪善的面子风气,以及在道德情感、终极关怀、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彰显应有之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 sensitive ion channels,ASICs)在大鼠静息态和活化态星形胶质细胞亚细胞分布变化及调控。方法:取大鼠静息态和活化态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应用免疫荧
“并邺道”指的是中古时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之间三条交通路线的总称。早在东汉末年,曹操与高干的战争便围绕此道展开。此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