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耳山矿集区是东秦岭褶皱带重要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区,产有上宫、祁雨沟等大型矿床。多年来,前人在熊耳山矿集区的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对于区内各类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分析典型矿床控矿构造型式,梳理断裂构造在不同矿床中控矿特征的差异,探讨断裂控矿成矿深度,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区域地层以新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熊耳群和官道口群为主,新生界地层出露于嵩县盆地内;断裂构造发育,对矿床的分布有较强控制作用;南北两侧出露有中生代岩浆岩。(2)区域内金—多金属矿床众多,依据成矿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隐爆角砾岩型和斑岩型四类。根据矿化类型及矿床地质特征,矿床主要控矿构造型式归纳为:断裂构造控矿、角砾岩体构造控矿、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三类。(3)矿集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发育有不同控矿构造型式:断裂构造是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角砾岩体构造是隐爆角砾岩型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侵入接触带构造是斑岩型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型式。(4)运用显微构造估算法,测得红庄、元岭、前河、上宫4个断裂控矿矿床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分别为41.421MPa、27.229MPa、38.537MPa、76.935MPa,结合前人的包裹体数据资料,测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3—2.6km、1.5—2.2km、2.1—3.5km、10.4—11.8km。(5)断裂控矿成矿深度结果显示:燕山期红庄蚀变岩型金矿床、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和前河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深度远低于上宫蚀变岩型金矿床,可能与上宫矿床发育的印支—燕山多期矿化有关,所测成矿深度是早阶段印支期矿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