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发病率以每年约2%的速度递增,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新发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北美、北欧是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但近年来我国新发乳腺癌以每年约3-4%的速度递增,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乳腺癌已经超越宫颈癌成为妇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乳腺作为女性的第二性征,女性美的重要体现,手术不仅影响乳腺生理功能,更严重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随着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患者不断增加,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外临床随机试验证明: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射治疗可达到与Halsted根治术相同的疗效,因此更能满足美容效果的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针对乳腺癌已经形成以手术为主导结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射治疗可降低其局部复发率。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技术主要分为:常规切线野三维适形治疗技术(3-dimension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四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4-beam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4B-IMRT)及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技术(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三维适形照射(3D-CRT)、四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4B-IMRT)及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技术下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比较不同照射技术下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研究应用VMAT技术行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照射的优势及剂量学特点。选择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53例,CT模拟定位扫描后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靶区包括乳腺及胸壁,危及器官包括肺、心脏、肝脏。分析三维适形照射(3D-CRT)、四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4B-IMRT)及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技术下靶区剂量、治疗时间、机器跳数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研究结果:靶区V40(%)、V45(%)及V50(%):VMAT最高(99.8±0.23,98.5±0.37,95.2±0.12),4B-IMRT次之(91.79±1.4,83.2±2.23,45.1±14.6),3D-CRT最低(88.5±3.7,78.1±5.7,25.9±13.9),各组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靶区最大剂量(cGy),VMAT(5976±42.9)明显优于4B-IMRT(5839±144.3),(P <0.05);治疗时间(s):VMAT(295±37.5)显著小于4B-IMRT(713±125.1),(P <0.05);机器跳数(MU):3D-CRT(230±17.2)小于4B-IMRT(620±51.3)及VMAT(570±37.0),(P <0.05)。肝脏平均剂量:VMAT(637.1±432.1)大于3D-CRT(268.4±167.3);右侧乳腺癌心脏平均剂量:VMAT(425±236)大于3D-CRT(110±29.32)及4B-IMRT(131±39.5),(P <0.05)。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技术(VMAT)显著提高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靶区的剂量,并且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均匀。与4B-IMRT技术相比能够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未明显增加对肝脏、心脏、健侧乳腺及全肺等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VMAT技术对右侧乳腺癌心脏受照剂量略有影响。VMAT技术提高了靶区剂量、改善了靶区剂量分布、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不明显增加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VMAT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