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快速现场评价(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技术是一种伴随于诊断性内窥镜介入操作的极速判读技术,在检查相关工作人员与操作所需物品均准备好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活检、刷片、灌洗甚或穿刺等方法收集标本后进行快速制片和染色,并及时地利用显微镜对标本合格满意度进行快速评价、分流及初步诊断,以指导下一步操作的技术。ROSE又是玫瑰的意思,所以又把ROSE技术叫做“玫瑰技术”。ROSE技术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细胞学快速现场评价(cytological rapid on-site evaluation,CROSE)和微生物学快速现场评价(microbiological rapid on-site evaluation,M-ROSE)。近年来由于肺癌的发病率和下呼吸道耐药菌的感染率较前明显增加,加之呼吸疑难危重症疾病诊疗的迫切需要等,不同程度的促进了诊断性内窥镜介入肺脏病学的发展。在肺脏病学内窥镜诊断性介入操作中,C-ROSE技术的地位是辅助性的,掌握了它的细胞学判读要点,充分并合理的利用它的实时伴随的优势,目标靶位取材成功后,在组织标本基本不被损害的前提下,迅速制成玻片细胞学基片,给予染色后,使用显微镜综合临床信息立即判读。其判读基本内容包括:细胞的形态,细胞的分类,视野内的细胞构成比、排列及相互关系,视野的背景及是否为外来物的分析。同病理学与检验医学作用相同,ROSE技术也是细胞学载体之一,故其所具备的功能不仅是能让介入医师结合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与所得细胞学结果进行病情分析及转归预判,而更能在操作过程中及时地评价取材的满意度、实时指导介入操作手段与方式、优化靶部位标本进一步处理方案并同时缩窄鉴别诊断的范围等。C-ROSE技术的具体操作分为:制片、染色、阅片判读三步骤,其技术核心在于两点:尽可能提高制片和染色的速度;及时准确地判读细胞学结果。目的:探讨并分析细胞学现场评估(C-ROSE)技术在纤维支气管镜可视范围内的肺占位介入诊断中的应用结果,分别对比并分析C-ROSE组和非ROSE组的阳性结果与最终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而评价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从2017年09月01日至2019年03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介入内镜室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0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视范围内的肺占位病变,其中组C-ROSE组53例,非ROSE组53例。追踪所有入选病例的最终病理学结果,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两组研究结果地一致性及其分别与最终病理结果的相符性,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C-ROSE组与非ROSE组的检查确诊分别是73.58%、54.72%,与病理学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6.79%、73.58%,C-ROSE组的一致性分析kappa为0.724,诊断一致性较好,非ROSE组的一致性分析kappa为0.456,诊断一致性一般,说明C-ROSE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非ROSE组,但两组首次检查确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ROSE组与非ROSE组的活检次数的平均值分别是4.91、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C-ROSE组与非ROSE组因首次检查未能确诊而需要二次检查的发生率分别为11.32%、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ROSE组与非ROSE组的活检时中至大量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43%、1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部CT或者PET-CT检查确诊为肺占位且为纤维支气管镜可视范围内的肺占位患者,在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过程中联合细胞学快速现场评价(C-ROSE)技术,较传统的单纯的常规细胞学检查相比:(1)与最终病理学结果诊断的符合率明显提高;(2)减少了必要的有创检查的操作次数和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3)大大提高了临床呼吸介入医师的工作效能,促进了临床呼吸介入中心的进一步大力发展;(4)相信在C-ROSE技术的应用发展基础上,加之现代临床诊疗的需要,其他与呼吸ROSE技术相关的领域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