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植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系统调查了云南西双版纳南坡铜矿区、广西东部富贺钟地区钨锡锑金矿区和广西西北部大厂锡多金属矿区的自然景观条件、植物群落特征,查明了主要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在不同类型矿床的岩石、土壤和优势种属植物中的分布及迁移特征,确定了不同研究矿区的有效指示植物及指示元素;通过对不同类型金属矿床植物地球化学剖面的测量,逐一计算了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各种特征参数并绘制异常剖面图,研究了不同类型矿床的异常元素组合、综合异常宽度以及异常分带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了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反映的下部掩埋矿体或隐伏盲矿体的埋藏位置和深度。该项研究不仅对丰富发展不同植物种属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科学评价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进一步加强植物地球化学测量关键技术系统的规范与完善,推动了我国勘查植物地球化学投入生产性应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表明:①矿化区岩石、土壤以及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尤其是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含量均大于背景区,且具有较高的衬度系数,说明岩石、土壤以及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物质继承性,即形成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能够反映岩石、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深部矿化信息。②不同植物种属或同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各种元素的吸收聚集能力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植物生长在矿化作用引起的高浓度金属环境中,具有耐性机制,能够“被胁迫吸收”较多的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这通过矿区植物中元素衬度系数反映出来;同时植物对某些元素特别是毒性元素具有“屏障效应”,能够拒绝过多的吸收这些元素或将这些元素富集于植物的根部或叶部,以维持植物自身的正常生长。综合考虑植物的这两方面特性,确定衬度系数(KCD)和屏障系数(KPZ)作为选择有效指示植物及指示元素的准则和指标。③对不同景观和矿床类型选择的指示植物和指示元素:西双版纳南坡铜矿区为凤尾蕨、小叶藤黄、芒萁和长叶实蕨(Cu、Ag、W、Pb、As等);富贺钟钨锡锑金矿区为杉木、杨梅树、马尾松、南烛、映山红和芒萁(W、Sn、Au和Cu、Pb、Zn、Cd、Ag、Bi、Mo、As等);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乌桕树、马尾松、杉木和香樟树(Pb、W、Bi、Mo、Ag、As、Sb等)。④凤尾蕨或芒萁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矿床类型的矿体上部或附近,均发育有良好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且异常特征元素清晰度好,强度高,多数具有较好的分带性。⑤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能应用于不同比例尺或不同阶段的矿产勘查工作,利用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能区别不同矿床类型、预测掩埋矿体的位置、推测隐伏盲矿体的埋藏深度,具有良好的找矿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