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明认为良知是学问的大头脑处,准确理解良知的意涵是把握阳明哲学精神实质的根本所在。本文认为,良知具有理性的面向,表现在良知是孝、弟等天理。同时,阳明以良知综括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之心,而四端之心实为道德情感,故从这个角度来说,良知包含了情感的面向,事实上,“孝父之心”、“忠君之心”等情感也体现了良知的情感面向。总之,良知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而道德情感是天理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笔者将良知的本质看作是情感的。仁义礼智等天理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情感在具体情境下的呈现,此即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应有之义,换言之,“心即理”不过是描述了良知能为道德行为提供准则的本质意涵而已。以情感为本质的良知不仅是道德法则的根据,还能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良知若不为私欲所蔽,由主体所发真实切己的情感具有原初性、自发性和内在性,自然能冲破欲望的阻隔,将道德准则付之于行而为善去恶,换言之,良知本身即蕴含良能,此即知行合一的理论根据。总之,本文认为,阳明之良知不仅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更是以非感性的情感为本质。良知的情感本质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心即理与知行合一统摄到良知的理论内涵中,故笔者尝试由上述视角出发,深入阐发阳明良知说的道德哲学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