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良知说的道德哲学意涵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明认为良知是学问的大头脑处,准确理解良知的意涵是把握阳明哲学精神实质的根本所在。本文认为,良知具有理性的面向,表现在良知是孝、弟等天理。同时,阳明以良知综括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之心,而四端之心实为道德情感,故从这个角度来说,良知包含了情感的面向,事实上,“孝父之心”、“忠君之心”等情感也体现了良知的情感面向。总之,良知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而道德情感是天理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笔者将良知的本质看作是情感的。仁义礼智等天理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情感在具体情境下的呈现,此即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应有之义,换言之,“心即理”不过是描述了良知能为道德行为提供准则的本质意涵而已。以情感为本质的良知不仅是道德法则的根据,还能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良知若不为私欲所蔽,由主体所发真实切己的情感具有原初性、自发性和内在性,自然能冲破欲望的阻隔,将道德准则付之于行而为善去恶,换言之,良知本身即蕴含良能,此即知行合一的理论根据。总之,本文认为,阳明之良知不仅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更是以非感性的情感为本质。良知的情感本质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心即理与知行合一统摄到良知的理论内涵中,故笔者尝试由上述视角出发,深入阐发阳明良知说的道德哲学意涵。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们感知到什么?”这个问题源自对错觉的思考。如果感知的对象是物质事物,为什么会感知到一些物质事物所不具备的性质呢?在错觉中感知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艾耶尔提出: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不断地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实践力度的不断加强,实践进程的不断持续,文明也在逐渐地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地区
何为正义是人类的一个永恒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印度籍学者森将启蒙运动以来不断发展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