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世界共发现20种睑虎(Goniurosaurus),分别分布于中国、日本和越南。中国共分布有11种,海南岛内分布有4种,海南睑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为海南岛内最早发现的睑虎属物种。此外,睑虎属物种自发表以来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有关于生活史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南岛开展海南睑虎种群分布调查,同时对不同地理种群的海南睑虎形态特征及遗传分化进行研究;选取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区,对海南睑虎的种群密度、栖息地选择、日活动节律和繁殖生物学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以期掌握海南睑虎在海南岛内的种群资源现状和分类地位,也能填补睑虎属物种生活史方面的空白,为后续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的生态学资料。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火山口地质公园、五指山、铜鼓岭、琼海、黎母山、吊罗山、尖峰岭、甘什岭、霸王岭、王下乡、大广坝、鹦哥嘴、南开乡、皇帝洞什运乡和俄贤岭17个重点区域及周边部分地区对海南睑虎的分布开展了调查,发现海南睑虎主要分布于火山口地质公园、五指山、铜鼓岭、琼海、黎母山、吊罗山和甘什岭地区周围山区。收集了分布于火山口、铜鼓岭、琼海、黎母山、吊罗山和甘什岭这6个地区样本的形态特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群海南睑虎的部分形态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主成分散布图分析结果显示,火山口种群单独划分为1类,铜鼓岭和甘什岭种群划分为1类,吊罗山、琼海和黎母山种群划分为1类;聚类分析结果表示,首先火山口单据聚为1类,其次铜鼓岭、琼海和甘什岭聚为1类,最后吊罗山和黎母山聚为1类。对海南睑虎模式产地五指山地区的海南睑虎线粒体全序列测序,结果显示,海南睑虎线粒体全基因组共17192 bp碱基,其中碱基A、T、C、G含量分别为33.53%、26.6%、13.84%和26.85%,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1个t RNA基因和非编码序列即线粒体DNA复制的控制区。对分布于不同地理种群的海南睑虎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于线粒体12S基因,构建海南睑虎最大似然法系统发生关系,结果发现海南睑虎不同种群分为明显的4枝,分别标记为Clade A、Clade B、Clade C和Clade D,与主成分散布图和聚类分析结果存在差异。2019年7—9月,在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个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区(A样区551~688 m和B样区289~448 m),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分别采用Schnabel法和Lincoln指数法进行种群密度估算。结果显示:采用Schnabel法估算的种群密度A样区501只/hm2,B样区1999只/hm2;采用Lincoln指数法估算种群密度A样区583只/hm2,B样区1403只/hm2。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2019年8—9月,在研究区域内选取样区(海拔289~448m)对海南睑虎的栖息地选择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样线法统计海南睑虎数量,以发现海南睑虎个体的位置作为中心设置1m×1m的样方,共设置40个样方并选取9个生境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40个样方内的生境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睑虎对栖息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偏好,偏好的栖息地环境为:植被盖度(10-75%)、落叶厚度(≤5cm)、土壤质地湿软、个体周围洞穴(≥5个)、距离洞穴(0~30cm)、距离地面垂直距离(20~100cm)的陡坡草丛生境。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研究区域内选取一条700 m长的样线对海南睑虎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睑虎为严格的夜行性动物;整个活动时期内海南睑虎的日活动节律均呈现出双峰模式,其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具体表现在出洞时间和回洞时间(雨季活动时间:20:00~06:00,旱季活动时间18:00~04:00);日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当环境气温和地表温度低于20℃时,洞外活动个体数量明显变少,甚至完全回洞并停止活动。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对研究区域内海南睑虎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睑虎的繁殖期为3~10月,繁殖高峰期为7~8月。繁殖高峰期雌性怀卵率为53%,怀卵数为1~4枚,80%雌性个体的怀卵数为2枚,窝卵数为1~2枚,多数为2枚,具有年产多窝卵的特性,卵均重、窝卵重、卵长径、卵短径、相对窝卵重1和相对窝卵重2与雌性体长没有显著相关性,卵长径、卵短径和窝卵重与卵均重呈显著相关。卵孵化温度为22~26℃,孵化湿度为80%~95%,孵化周期为65~70天,出壳过程持续近2小时。该种群雌雄性比为1:1~1:1.3,成幼比为7:1~9:1,雌雄体形大小之间不存在两性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