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伊甸园——辛格的两性意识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最后一位犹太作家”的辛格,时时刻刻把自己的作品有意无意地打上了犹太民族的烙印。在男女主人公角色善恶评断上,辛格更推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与女性,这正是本文研究辛格小说男女两性意识的切入点。本文主要以辛格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剖析笔下的两性人物,通过抓住男性主人公对信仰的摇摆状态借以挖掘笔下两性“性爱--啦战--啦爱”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犹太传统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它为男女主人公的自我性别定义奠定了基础,其次,它是男主人公确定心中理想女性的首要因素,再次,它也是召唤男主人公回归犹太传统、重拾犹太男性身份的潜在力量。通过展示小说中男女两性关系的演变过程,借以寻找辛格内心的和谐两性世界。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辛格作品两性意识的研究现状,针对评论界的重视不够提出自己的阐释构思。第一章指出辛格的两性意识;并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章分析辛格笔下的女性形象,通过分类的方法使得辛格笔下的女性得以展现与对比,并点出辛格对传统女性的偏爱。第三章分析辛格笔下的男性形象,归纳出男性角色的模式--摇摆的“忏悔者”。这两章为分析男女两性意识作铺垫。第四章着重分析两性性战的表现,其中包括同性与异性的冲突与矛盾,性战既是男女矛盾的体现,也是两性和谐的过渡。第五章从战争与家庭背景入手,即现实与传统对辛格的影响,分析影响辛格两性意识的宗教因素。第六章和结语通过寻找辛格内在的“结”,得到辛格内心和谐的两性意识。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怀旧热”涉及文化、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上海社会文化图景中的重要一幕,至今余波未平。在文学领域,程乃珊与陈丹燕二人共同书写“旧上海”,将
元杂剧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一直吸引着学术界的研究目光,大家都注意到元杂剧女性形象出现了许多新特质,并且多方探讨了出现这些新特质的原因。本文着重从民族文化交融的角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