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远隔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PC)是继缺血预处理(IPC)后发现的一种在不同器官之间诱导缺血耐受的方法。它通过预先给予远隔部位的器官或组织亚致死性的缺血刺激,来诱导另一器官或组织对致死性缺血损伤的耐受力。远隔预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自发现以来,备受神经学界的关注。目前,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均已证实远隔预处理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脑保护诱导方式。但是远隔预处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血管生成是从先存血管产生新生血管的过程,它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了的精细调节,是机体一项重要的修复再生程序,也是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修复的主要途径之一。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远隔预处理对局部脑缺血后缺血半暗带区血管生成过程以及相关因子表达模式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远隔预处理介导脑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鼠龄11-12周,体重270g-330g),随机分为远隔预处理(RPC)组、缺血对照(ISC)组和假手术(SHO)组。脑缺血模型采用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远隔预处理以同侧股动脉夹闭15分钟、复流15分钟,循环三次的方式诱导。采用免疫组化CD31染色法计数RPC组、ISC组、SHO组缺血后1天、2天、3天、7天、14天缺血半暗带区的微血管密度。免疫荧光CD31/BrdU双标计数各小组缺血后2天、7天缺血半暗带区新生血管数目。免疫组化法半定量计算各实验小组缺血半暗带区膜受体VEGFR-2、Tie-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半定量计算血管生成因子VEGF-A、Ang-1、Ang-2、HIF-lalpha的表达水平。图片分析采用Image Proplus、Image J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PC组缺血半暗带区微血管密度在缺血后1天、2天、7天、14天均高于ISC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PC组与ISC组半暗带区微血管密度均于缺血后7天达峰。RPC组半暗带区VEGFR-2蛋白表达水平亦高于ISC组,两组差异在缺血后1天、2天、3天、7天有统计学意义,且RPC与ISC组VEGFR-2表达量也在缺血后7天达峰,其时间演变规律与微血管密度相仿。缺血后半暗带区Tie-2的上调在RPC组更为明显,两组蛋白水平差异在缺血后2天、3天、7天、14天有统计学意义,且RPC组蛋白表达上调较ISC组出现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在缺血后2天、7天时RPC组VEGF-A、Ang-2蛋白表达量均高于ISC组,与之相反,Ang-1的表达量在缺血2天时RPC组低于ISC组,7天时两组无差异。RPC组与ISC组缺血后2天、7天半暗带区HIF-lalpha蛋白的表达量无差异,但在缺血早期(缺血后6小时内),RPC组HIF-lalpha表达的上升较ISC组略滞后但明显增强。结论:远隔预处理显著增强了缺血半暗带区血管生成过程,并改变了半暗带区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模式。这很可能是远隔预处理介导脑保护的主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MTA3和luc2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pMTA3-IRES2-luc2;对比转染MTA3对Snail、E-cadherin表达的变化,探讨MTA3对胃腺癌EMT的影响。  方法:以pIRES2-EGFP作为模板,
目的:1、探索法舒地尔对弥漫性脑损伤大鼠CaMKII/TAk-1通路的影响。2、探索法舒地尔对弥漫性脑损伤大鼠脑保护作用。  方法: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14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