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交往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是主体双方寻求满足的心理行为表现,从某种程度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与身心状况。今天在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以及家庭核心化背景下,研究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特征,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丰富社会交往理论模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试图首先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设定老年人的交往对象与顺次为子女、兄弟姐妹、亲戚、近邻、朋友,并使用交往频度与规模两个维度指标评价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状况。其次,运用卡明和亨利的老年人脱离理论假设居住条件为老年人社会交往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运用凯文的社会活动理论假设社会交往的功能作用在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且认为满意度高的社会交往会提高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后将上述三者同时置于社会交往的结构模型中,结构模型的路径为居住条件影响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有直接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有通过社会交往满意度的间接影响。为了评价少数民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状况并检证上述结构假设,本研究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和日喀则两市城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将两市的38个社区居委会按照人口数多少排列,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出13个社区1979名老年人。社会交往测量指标包括与非同居子女、兄弟姐妹、亲戚、邻居、朋友的交往频度和能说心里话的人数规模以及社会交往满意度,居住条件包括周边环境与便捷程度的10个指标,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14个指标。调查使用询问式调查方式,回收问卷1846份,回收率为93.2%。统计分析按照性别与年龄(60-74岁与75岁及以上)将老年人分成男性老年前期、女性老年后期、男性老年后期、女性老年后期四组人群,运用定序变量的频数、百分比分布对社会交往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抽出社会交往、居住条件、健康状况三个潜在因子建立了社会交往结构模型。西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评价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西藏城市老年人与非同住的子女交流频度最高,其次分别是邻居、朋友、兄弟姐妹,其他亲戚。四组人群比较,男性老年前期比男性老年后期每天与非同住的子女交往有所减少,女性老年前期比女性老年后期每天与非同住的子女交往的人数多。第二,从老年前期向老年后期的过渡中,老年人交往的规模都有所下降,没有可以无话不谈常交往的亲戚、兄弟姐妹、朋友、邻居的老年人增多。第三,西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满意度的很满意与比较满意合计为90.0%。四组人群比较,女性前期老年人社会交往满意度略高。西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结构的结论主要有,第一,社会交往结构的总体模型中,居住条件的便捷性越高以及周边环境越好老年人社会交往频度就越高,社会交往规模就越大。在分组人群模型中,女性前期老年人模型上述效果最明显。第二,社会交往结构的总体模型中,社会交往的规模越大以及频度越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好。在分组人群模型中,低龄老年人模型中上述效果较为明显。同时发现,总体模型中社会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分组人群模型中,社会交往对男性后期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而对女性前期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大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三,社会交往结构的总体模型中,社会交往满意度受社会交往的频度、规模影响较小,而社会交往满意度具有增强社会交往对身心健康影响的间接效应。分组人群模型中,也都具有上述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西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对象具有较强的近亲性与近邻性,交往的频度以及沟通方面具有高发性与低情感性,并且发现老年人社会交往受其居住条件影响较大,老年人社会交往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其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