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锌离子电池钒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n2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资源的短缺和有机电解液易燃易爆的隐患使得锂离子电池在成本和安全上的问题日趋明显。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低成本、环境友好且易于制造等优势,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得益于锌负极高的理论容量和良好的兼容性,目前锌离子电池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开发高性能正极材料。钒基材料的理论容量较高,且多为层状晶体结构,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正极材料候选者。然而,由于该类材料的电子导电性普遍较低,且在快速、深度的放电条件下结构稳定性较差的金属氧化物,其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当前针对上述问题的改善策略主要包括预插层和表/界面改性,但通常无法兼顾容量、倍率和循环性能。本文从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等方面入手,同时进行多角度的调控和优化,从而全面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并对材料在转化和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变机制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为钒基正极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并为新型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研究方法。针对B型二氧化钒比容量较低和倍率性能较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溶剂热和化学还原两步法,制备了氧缺陷二氧化钒/石墨烯复合材料(Od-VO2-rG)。通过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测试证实,锌离子可以在氧缺陷位点发生高度可逆的吸脱附过程,从而贡献额外的容量;而且,丰富的VO2/石墨烯导电界面和三维多孔的导电骨架大幅度提升了电极材料的离子传输和电子传导能力。因此,在不牺牲循环稳定性的条件下,Od-VO2-rG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综合性能的优化。该材料在0.1 A g-1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372 m Ah g-1,超过了该窗口下的理论比容量325 m Ah g-1;在20 A g-1的大倍率条件下,比容量仍保持190 m Ah g-1;10 A g-1充放电循环5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8.6%。针对低价态钒氧化物电化学性能较差的问题,以钒基金属有机框架(V-MIL-47)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热解的方法制备了碳包覆三氧化二钒镂空微米立方体(V2O3@C)。V2O3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在20 nm以下,均匀地嵌入到无定形碳阵列组成的导电骨架中,形成了快速的电子传导通路;分级多孔的镂空结构提升了离子的扩散速率。接下来,利用电化学预氧化策略,通过同时调节材料的形貌和电解液的浓度,在首次充电过程中实现了V2O3向双层状水合五氧化二钒(V2O5·n H2O,VOH)的相转变过程,实现了V2O3作为高性能正极材料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所得碳包覆双层状水合五氧化二钒(VOH@C)在0.1A g-1的比容量高达452 m Ah g-1;其倍率和循环性能也非常优异,20 A g-1的比容量为250 m Ah g-1;10 A g-1循环近10000次,容量保持率仍为100%。采用多种非原位表征手段证实了充放电过程种锌离子在VOH层间可逆脱嵌的反应机制。针对上述电化学预氧化过程存在的转化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溶剂热和化学还原两步法,制备了三维多孔的二氧化钒纳米带/石墨烯复合材料(VO2-rG)。该复合材料具备以下优势:1)超薄纳米带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2)丰富的VO2/石墨烯导电界面显著地改善了界面的电子传导过程;3)三维多孔的石墨烯导电骨架进一步提升了离子传输和界面传荷速率。得益于纳米结构和界面工程的共同作用,复合材料中的VO2能够实现高效的原位自转化过程。即在首次充电过程中,VO2-rG几乎完全转变为VOH-rG,且没有水分解的副反应发生。该复合材料实现了高的放电比容量(0.1 A g-1,470 m Ah g-1)、优异的倍率性能(20A g-1时仍保持280 m Ah g-1的比容量)和超长的循环稳定性(10 A g-1循环5000次,容量保持率为100%)。此外,组装的准固态柔性电池也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这种高效的原位自转化策略为探索先进的储能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引起一系列环境灾害,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然而,CO2作为廉价易得的化工原料它的捕获与转化对实现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这一领域中,利用环氧化物与CO2通过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该反应满足绿色化学的可持续性原则,原子经济性达到100%,无疑是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然而,由于CO2是一种惰性分子,所以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来催化CO2转化显得尤为
利用以太阳能作为驱动力的光催化技术将CO2转化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太阳能燃料和化学品是解决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发展高效的光催化材料体系以促进CO2还原制备太阳能燃料具有重要意义。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电荷转移和分离,同时保留光生电子和空穴较高的热力学反应能力,从而高效的引发有水参与的光催化CO2还原和水氧化两个半反应。BiVO4具有较深的价带能级,非常有利于促进光催化还原CO2
由于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以及光电性能优异等优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已成为光伏领域的后起之秀。尽管高效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使PSCs成为商业化光伏产品中有力的竞争者,但决定其商业化的主要因素正在转向电池的长期操作稳定性及与铅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相比于无铅钙钛矿光伏器件的低效率和稳定性,铅元素和2,2’,7,7’-四[N,N-二(4-甲氧基苯
日前,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强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山东省有史以来覆盖面最广、系统性最强、支持力度最大的中医药医保政策文件,包括支持中医药机构发展、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支持中医诊疗技术发展、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支持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中药材产供销一体化、提高中医药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效益等7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
期刊
粘合剂被定义为一种具有粘性的物质,其可以将两种不同特性的材料粘合在一起。随着经济和科学的飞速发展,粘合剂材料已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房屋建筑、木制家具、保护膜和标签等许多领域。由于市售的粘合剂在潮湿环境下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较低,影响了粘合剂在特殊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一种能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中都具备优异粘接性能的粘合剂是目前界面科学和技术中的重大挑战之一。在自然界中,生物贻贝具有优异的粘附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寒冷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5%。冻胀现象是冻土区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冻胀而引起工程的失事也数见不鲜。目前对冻胀现象的描述主要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框架下的多物理场耦合方法,该方法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备受国际各个国家学者和政府的关注。然而,由于计算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及对冻胀机理的认识不足,仍有大量问题困扰着学者和各行工作者。
作为一类典型的发光材料,稀土配位聚合物以其窄带发光、长发光寿命、高量子产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照明材料和发光检测等多个领域。近期,人们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愈发重视,因此对多种有毒污染物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亟待实现。为满足不同物质检测的需求,本论文以功能为导向,使用五种氮杂环芳香羧酸有机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19例具有不同官能团、不同维数以及不同带电性质的稀土配位聚合物。通过单晶X-
硅基材料由于其具有高的比容量,合适的放电平台(~0.4 V vs.Li/Li+),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最有希望替代当前的石墨负极的候选者之一。但是由于硅基材料具有差的导电性,在充放电过程中大的体积变化和低的首次库伦效率等问题,导致了硅基材料容量的快速衰减。由于硅基材料的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商业化的硅碳负极中硅的含量普遍低于20%,限制了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对硅基材料
用于监测航空发动机中关键信息的传感器广泛遍布于静态部件上,而能用于转子部件的传感器却很少。这主要是由于转子的不可交互性、巨大的离心效应和缺乏可靠的能源供给等难题严重抑制了传感技术在转子部件中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能量采集与无线传感技术的全新监测方法,以实现对旋转机械进行长期、在线且直接地状态监测。能量采集器,作为一种能从环境中获取机械能的装置,可替代传统电池来实现电子设备的长期运行
锂硫电池因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硫正极1675mAh/g)、正极硫价格低廉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锂硫电池商业化道路上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和充放电过程中反应动力学迟缓的问题尤为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纳米化和复合化策略,构筑了三种具有不同结构硼化钴复合材料并应用在锂硫电池中。借助多种表征测试方法并结合理论计算对电池性能提升的机制进行深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