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对Ph-青少年与年轻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与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Ph-青少年与年轻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分析其突变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65例)与解放军第三O九医院血液科(15例)1999-2016年收治的16-39岁Ph- B-ALL患者,共计80例,以4药或者5药联合诱导化疗(VDCLP/VDLP/DOLP/IOLP),获得缓解后,序贯儿童方案化疗,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 3种不同治疗方法。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9(6-153)个月。使用4色流式分析儿童方案治疗患者及异基因移植患者的微小残留病与预后的关系。使用安诺优达公司提供的二代测序血液系统肿瘤相关基因芯片,涉及血液系统肿瘤相关基因111个,对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18例Ph-青少年与年轻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进行靶向测序,初步获得突变情况。结果:在CR1行异基因移植,全相合HSCT组(n=29) 5年OS为(73±16)%,EFS为(67±17)%;单倍体 HSCT 组(n=20)5 年 OS 为(53±22)%,EFS 为(53±22)%;在 CR1 行儿童方案化疗组(n=31)5年OS为(63±17)%, EFS为(50±18)%。三组之间OS, EFS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方案累积治疗相关死亡率低于异基因移植(P<0.05),疾病累积复发率具有高于异基因移植的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患者的再缓解率为(50±23)%, CR2患者持续缓解中位时间为14 (2-36)个月。对解放军总医院65例患者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CD13+或CD33+,CD22-,提示预后较差(P<0.05)。诱导治疗缓解后,早期达到微小残留病阴性的患者(3个月内)累积复发率优于微小残留病患者(P<0.05);持续微小残留病阴性一年的患者复发率低于微小残留病阳性的患者(P<0.05)。异基因移植前微小残留病阴性患者疾病累积复发率具有优于阳性患者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33)。二代测序共检测到突变基因11次,涉及7例患者,突变包括TP53, TPMT, KRAS,NRAS, IKZF1, PTPN11, PHF6, KIT和EZH2。检测到突变的患者中Ph样急淋突变,TP53,TPMT各检测到2例,发生率最高为11.1%,进一步分析检测到的Ph样急淋包含KRAS, NRAS, IKZF1和PTPN11等4种,分别检测到了 1例,各自的发生率为5.6%。PHF6,KIT和EZH2均检测到了 1例,频率为5.6%。3例患者同时携带有2种以上突变,2例患者检测到了多位点突变。结论:对于Ph-青少年与年轻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儿童方案化疗可以获得与异基因移植相近的生存时间;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早期微小残留病达到阴性的患者及持续阴性1年的患者复发率低于微小残留病阳性的患者。二代测序基因芯片检测Ph-青少年与年轻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特征性突变,可用于指导治疗,如Ph样急淋(Ras, IKZF1, PTPN11),TP53,TPMT。但需要扩大病例数并进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