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于不同时期在草原牧区推行的政策主导了游牧生计方式的变迁,位于河西走廊的平山湖蒙古族乡H村的牧民便是这场变迁的亲历者。平山湖蒙古族乡H村的蒙古族牧民从20世纪30至40年代陆续抵达平山湖草场至今,已有80年之久。从“游牧”到“驻牧”,再从“驻牧”到“禁牧”,H村牧民的牧业生计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为何在生计转型中屡屡受挫呢?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章主要包括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依次对河西走廊、平山湖蒙古族乡以及H村的自然、人文风貌进行描写,层层递进地呈现田野点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H村牧民的游牧生计方式。牧民以牲畜为中介通过不断地迁徙移动适应环境,并且在游牧社会的保障机制和限制机制的作用下,人、畜、草相互依存;第三章,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和市场双重力量的推动下,H村牧民游牧生计方式的变迁。放牧形式从“游牧”到“驻牧”再到“禁牧”,生产目标从“自给自足”到“支援国家”再到“盈利创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导性下,H村的牧民相应地调节牧业生计活动,尝试着寻找新的生计。第四章,为本文的结余部分,反思H村游牧生计方式变迁深层次的因素。“科学知识”和“发展”的话语权威无疑在H村牧民游牧生计方式的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使牧民经历了短暂的经济辉煌,却因抽离地方社会情景而令牧民陷入了贷款的恶性循环。反思其得失不在于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帮助牧民更好地实现生计方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