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肌肉能量技术作用于颈椎病患者颈部目标肌肉前后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参数的差异,以及借助颈椎功能障碍评分,疼痛视觉量表等,初步评价肌肉能量技术对调整失衡肌肉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而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颈椎病志愿者20例,男11名,女9名,年龄在25-38岁,平均33.4±3.6岁。其中胸锁乳突肌疼痛患者15例,头夹肌疼痛患者10例,有5例既有胸锁乳突肌疼痛又有头夹肌疼痛。用我院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采用ZOOM模式,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MRI和MRI-DTI扫描,采用EPI序列进行颈部肌群成像,对每一受检者均选取目标肌肉肌腹中心进行测量,以减少伪影的影响。由同一操作者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两侧胸锁乳突肌、两侧头夹肌在C4水平肌腹的ADC值和FA值,每个部位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FA值和ADC值,VAS评分,NDI评分的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后目标肌肉弥散张量特征参数值的比较:治疗后,左右两侧胸锁乳突肌FA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ADC值明显降低;治疗后,左右两侧头夹肌的FA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ADC值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对比,其ADC、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前后评分均值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DI评分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前后评分均值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肌肉能量技术作用于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后,肌肉水分子弥散能力较治疗前受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治疗后NDI评分较治疗前减低,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治疗后患者的颈椎功能比治疗前明显改善;3、颈椎病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比治疗前明显改善;4、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椎病患者存在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疼痛合并颈椎屈伸、旋转有障碍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