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非血管化转移盘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从转移盘的角度观察此种牵张成骨模式和传统两焦点牵张成骨的异同,初步探讨该新的牵张成骨模式的成骨机理,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依据。方法:杂种成年犬6条,随机分成3组,每组2条,人为造成缺损区,制作转移盘,用牵张器固位,形成非血管化的转移盘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分别在牵张结束1周、4周、12周时处理动物,获得转移盘及周围组织标本,然后通过大体标本、X线检查、病理切片、扫描电镜几个方面进行采集资料信息。结果:牵张结束一周时在牵张间隙区及转移盘周围可见有新骨生成,并有新生骨和转移盘发生骨性连接现象,部分而区域可见破骨细胞聚集,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四周组转移盘周围新骨接近成熟,且以转移盘中间部分的新生骨质最厚;十二周时转移盘和新骨完全融为一体,大体标本、X线检查、病理切片、扫描电镜均难以区分。结论:应用非血管化转移盘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中,可以获得理想新骨,并能完全恢复下颌骨的生理形态;非血管化转移盘可能对新骨形成具有诱导、传导及自身成骨作用;转移盘的变化可能是再生重建和替代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