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M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而其中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侵害了交通肇事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为了严惩这种恶劣行径,督促肇事者积极救助被害人,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含义,这一规定为司法机关严惩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我国刑法领域的一大进步。但究竟如何正确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内涵、法律性质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如何区分其与交通肇事逃逸过程中的故意杀人罪等相似犯罪的界限,成为正确理解与适用这一规定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希望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内涵与性质。本部分首先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进行分析探讨,并依据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明确了笔者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内涵的理解;其次,从结合犯的角度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认定。第二部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构成。本部分主要从犯罪构成要件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并着重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第三部分,“因逃逸致人死亡”与其他罪的区分。本部分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逃逸过程中的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作区分,以期更好的处理交通肇事这类多发型案件。我国《刑法》及《解释》对“因逃逸致人死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有关问题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以期对司法实务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告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业也进入了激烈竞争的发展阶段,我国大中城市的各重要杂志报刊上,到处可见整版篇幅的旅游公司或旅行社的广告,在向旅游者传
佛教传入安徽安庆地区的时间较早,影响深远。妈祖信仰随着福建商人传入,在其兴起,发展直至式微的过程中,佛教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文仅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探讨。
对叶天士治疗痹病医案进行了归纳总结 ,认为叶氏在运用经络病机理论辨治痹病上有三大特点 ,分别为推崇“经热则痹 ,络热则痿”;提出“新邪”宜急散 ,“宿邪”宜缓攻 ;善从阳
G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为通信运营商提供软件产品和通信技术类服务。G公司在成立初期具备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企业在广西地区的通信行业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在企业成立后
排卵助孕汤治疗肾虚不孕140例,设西医对照组30例,进行人工周期治疗.结果服排卵助孕汤后,LH、FSH、PRL较服药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皆<0.01),PE2.有显著差异(P皆<O.05).妊娠99例,占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诸领域之中,网上购物以价格便宜,节省时间等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网上购物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来一系列问题,
本文分析了当前养生畅销书籍火热的原因,可以分为五点,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学热的推动,三是书籍内容的浅显易懂,四是从网络高点击到走向出版,五是系列化的出版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业对银行业的渗透和促进,银行业近年来得到了稳健发展,但是对于发卡的数量、以及交易数量大幅增涨,对于各个终端渐渐暴露出的问题交易数量的增多,设备接入管理的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国的翻译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有的学者孜孜不倦于引介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将国外的翻译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翻译实践当中,有的则是苦苦钻研中国的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许多国家大、中、小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我们发现,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一点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