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自19世纪末朝鲜族先民迁入东北起,朝鲜族人民在开拓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并积累了民族固有的语言、风俗习惯、传统礼仪、绚丽多彩文学艺术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朝鲜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以及朝鲜族人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朝鲜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主流文化的冲击,许多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后继乏人、生存土壤失却等重重危机。保护和传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彰显民族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升延边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延边各级政府极力推进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尚未确立,加上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特性的认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仍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重申遗轻保护、财政支持较弱、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开发、缺乏民间力量参与等诸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朝鲜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当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延续和传承朝鲜族传统文化,展现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延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当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基于学术界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现状,梳理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内容及特征,探讨其在开发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有效开发与保护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与思路,实现学术价值的同时为延边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