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地区前寒武系构造变形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兰山位于南北构造带的北段,东与鄂尔多斯盆地相邻,西北部紧临阿拉善地块,南接走廊过渡带,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使之成为地质工作者研究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以贺兰山地区前寒武系作为研究对象,以露头构造解析为基础,结合构造—热年代学和显微构造分析,重点对前寒武纪地质体记录的构造变形进行详细研究,恢复建立构造变形序列。认为:(1)贺兰山北段前寒武系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次的特点,D1为固态流变与顺层韧性剪切变形,主要表现为固态流变褶皱和顺层韧性剪切带。D2为区域性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是贺兰山北段前寒武系最为重要构造形迹,强韧性剪切变形,指向构造均指示右行走滑剪切。D3为北西—南东向高角度逆冲韧性剪切变形,表现为普遍存在、稀疏发育且规模不大的韧性剪切带,为自南西向北东高角度左行逆冲韧性剪切变形。D4是伸展拉张构造变形,韧脆性变形,醒目之处是辉绿岩的构造侵位。D5为自北东向南西的逆冲推覆作用,断层分枝复合,岩体被切割呈大小不一的菱形块体。常见石英脉沿断面贯入,并在局部发生片理化且褶皱,反映出递进变形的特征。D6是共轭剪切构造变形,表现为两组产状近直交的密集且透入性强的破劈理带,近直立,是研究区最晚一期构造变形,是塑造现今地貌的主要因素;(2)上述各期变形作用对应不同的温压条件。在区域性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D2)过程中,石英多晶条带、石英新晶呈长矩形、长石亚颗粒旋转重结晶呈镶嵌状集合体等,反映出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变形条件;高角度逆冲韧性剪切变形(D3)阶段,矿物颗粒强细粒化、发育机械双晶、核幔构造、亚颗粒旋转重结晶、显微分层等现象,变质程度弱于前者,反映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温压条件;在伸展拉张构造变形(D4)过程中,出现脆韧性破碎、膨凸重结晶等现象,为绿片岩相变形变质环境;(3)通过构造—热年代学的分析研究所厘定的六期构造变形中,第二期(D2)区域性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时间在2.0Ga前后;第三期(D3)北西—南东向高角度逆冲韧性剪切变形时间在400Ma左右;第四期(D4)伸展拉张构造变形的时间约在200Ma;170Ma可能是第五期(D5)逆冲推覆作用的起始时间,且一直持续至新生代;研究区最后一次变形(D6)发生在新生代,约20Ma以来。
其他文献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中段,自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大陆变形。榆木山位于祁连山北缘,介于酒东、民乐盆地之间,是祁连山主体山系以北的河西走廊中段南侧一座
敖南油田位于大庆长垣南部的敖包塔构造的南部,该地区在近几年钻井过程中有一定天然气显示。黑帝庙油层发育在嫩江组三、四段地层中,属松辽盆地上部含油组合。深入研究该地区
学位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为一南北向展布、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苏仁诺尔油田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苏仁诺尔构造带。本次研究对苏仁诺尔油田
近二十年来,基于岩石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以及地质年代学等的相关资料,地质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式来解释秦岭—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机制。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大庆第七采油厂三维地震资料,是由6个不同年度施工的7个三维工区组成。过去研究工作多在各自独立三维区块进行,在地震三维工区连接处工作较少。因此对未开
四川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为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受沉积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表现为致密低孔、低渗,含水饱和度高;构造十分平缓,裂缝不发育,导致气水分异差,没有统一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