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个崩解中的“屠场”——解析《五号屠场》的叙述特征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是20世纪战后美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和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和散文。一共有十四部长篇小说问世,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泰坦的海妖》、《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的早餐》、《时震》。作品以现代或后现代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美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现实的关切,以科幻小说元素来表现后现代世界的疯狂、混乱以及生活的种种弊端。 1969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五号屠场》是冯内古特的代表作,是他创作的高峰,极受美国评论界和读书界的推崇。这部作品取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实历史事件德累斯顿空袭轰炸,一个130多万人丧生的惨剧。冯内古特在这部后现代主义科幻作品的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的窠臼,将科幻作品的特色、黑色幽默风格和后现代小说技巧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纵横时空、自由联想的恢宏大气,因而《五号屠场》能够闻名于世,创造高居畅销书榜首的历史。 作为一部后现代科幻小说,《五号屠场》的叙述特征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五号屠场》的创作和发表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此时正是科幻小说发展的“新浪潮”时期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兴起发展的交结点。冯内古特作为一名“主流”作家,在《五号屠场》中开创性地将后现代主义与科幻元素的巧妙整合,用独具特色的文本对该事件进行自己的诠释,展示了《五号屠场》独特的叙述特征。 本文的包括5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冯内古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评价,以及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理论研究成果。 第一章从社会背景出发,介绍作者冯内古特其人及其生活创作的背景以及《五号屠场》的大致情节。 第二章探讨科幻小说的发展及“新浪潮”时期科幻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相互影响。以“新浪潮”时期为界,即大约20世纪60年代早中期开始,科幻小说逐渐摆脱了通俗文学的称谓,发展为美国当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式样,许多主流作家都转来写科幻小说,这使其进入了美国文学的主潮之中,这其中就有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身影。这时的科幻小说无论在写作手法和科幻题材上都超越了传统的科幻小说模式,它与后现代主义风格小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摆脱了以往的通俗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尴尬地位。后现代小说也通过吸收通俗小说类型,体现了它“什么都行”的主张。完整、清晰的故事消失了,片段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涉及政治和两性关系的主题开始被使用,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晦涩难懂了。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具体分析了《五号屠场》的后现代科幻小说的叙述特征,展示了这篇小说典型的冯内古特式的艺术魅力。分为5部分分别从两个叙述者、语言风格、非线性叙述手法、碎片艺术、科幻元素的使用赏析了《五号屠场》的后现代科幻小说叙述特征。 《五号屠场》颠覆了传统概念的叙述方式,有两个叙述者。语言的使用上有着独特风格,包括重复、讽刺、黑色幽默等等。该小说采用非线性叙述手法,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悬念、没有起因,也没有结果,每章内都出现了多次的时间跳跃,为读者再现了当时德累斯顿大屠杀的混乱。碎片艺术的运用显现出“混乱”、“不连贯性”和“分离”的效果,而中心瓦解的全部意义在于所有的东西都处在混乱中。科幻小说元素的引入对后现代主义叙述手法产生了积极作用。冯内古特让毕利?皮尔格里姆的太空旅行及历险情节与毕利的地球事件同步发生。通过建立这个不可思议的科幻框架和环境让作品中的时间转换,身份转换,地点转化成为可能。来自541号大众星的外星人成为整部作品独特结构和主题内涵的揭示者。541号大众星提供了一个虚构的太空环境,在作品中它象征着“伊甸园”,与地球的情形形成对比。借助科幻的外衣,作者不仅带着读者的想象驰骋,把毕利的一切活动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赚取了眼球,而且指出了作品混乱而复杂的叙述特点下所遵循的原则和与主题的联系。 最后是结论。后现代科幻小说《五号屠场》的魅力来自它独特的叙述特征。转变的叙述者,讽刺直白的语言,非线性的叙述,碎片的艺术,想象无限的科幻元素,后现代写作手法与科幻元素相互交织,完美地再现了一个“屠场”,一个阴暗的世界,一段崩解的生活。
其他文献
语境(context)是一种语言现象或与语言运用相关的一种语言现象。这个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20年代由人类学家B-Malinowski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语义学和语用学等新语言
《理智与情感》,作为简·奥斯汀第一部被正式出版的小说,与之前那些大胆激进的作品相比,无论在叙事策略还是写作风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着一种更加隐蔽、更加含蓄的风格
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本框架,解读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探索了莫里森作品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及对自我身份的追寻。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种族身份意识的非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