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径是目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运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田径运动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要在国际体坛的角逐中取胜并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要有一支优秀的运动员队伍,还要有强大的后备力量作为支撑。同样,在国内的竞争中,陕西省的田径运动水平要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不仅要抓好现役运动员的训练,更应该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因此,从现在起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是陕西省田径运动走向国内第一集团的希望所在,也是改变陕西省田径运动现状的关键所在。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少体校田径运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从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结构、运动选材、训练、比赛、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日常管理、运动员今后发展目标、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等八方面入手,反映陕西省少体校田径运动后备人才队伍培养的现状,从而为陕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真实而详尽的参考资料,为进一步推动陕西省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教练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陕西省少体校田径教练员队伍整体趋于年轻化、学历水平偏低、职称偏低、科研水平较低、对计算机等先进科学仪器的掌握应用能力较差等现象;少体校田径运动员的年龄和运动等级显示其正处于基础训练阶段,应加强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的培养。2)科学选材不足。陕西省少体校田径教练员对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心理学等选材指标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不够,对选材科学仪器的应用能力较差。田径运动选材主要以教练员经验为主,以运动员参赛成绩和名次为主要选材依据,而缺少科学选材手段。3)训练科学化程度偏低。陕西省少体校田径训练在训练计划制定上基本能够做到多年、全年、阶段性、周、课训练计划的有效结合,但也不能否认有些教练员采取单一型训练计划;周训练次数和时间均超过国际青少年训练标准,“时间战”和“消耗战”依然存在;训练同科学研究的结合较少,训练缺少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导;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除以上因素外,教练员与运动员的主观训练意识为主要因素。4)训练经费紧缺,参赛目的明确、机会少。陕西省少体校田径训练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训练的要求,但训练经费来源相对比较狭窄,大部分需要政府拨款,其他经费来源偏少;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对参赛有着很好认识,都将参赛作为发现自身训练问题、提高训练经验和自身素质的机会;运动员年参赛次数相对较少,不能够满足理想参赛要求。5)学训矛盾较突出,退役后就业矛盾突出。陕西省少体校田径运动员文化学习态度不认真,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运动员训练和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学训矛盾;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今后的出路问题,运动员、教练员乃至家长都为之担忧。6)管理模式较规范,培养体制有待完善。陕西省少体校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仍以“三级训练网”培养体制为主,管理方式上主要采取训练、学习、生活为一体的“三集中制”;部分少体校已向“体教结合”培养体制转变,培养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