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型风力发电系统的变桨距控制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snj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政府对风电行业的投资力度已日益增大。针对风电场大规模建设已导致气候变化的问题,发展中小型独立风电机组可能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选择之一。论文在分析现有中小型独立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风机转速控制不合理、运行可靠性低等问题,研究了桨距角可变的独立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及其控制策略,完成了中小型独立风力发电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变桨距控制算法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项。该论文对中小型独立风力发电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包括风轮、传动系统、发电机系统、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变桨距系统、储能系统等;针对不同风况下该风机的运行特点,提出了发电机转速控制目标;研究了实现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的方法、变桨距执行机构的选型及其控制方法。论文对独立风电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机械传动和信号传递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风速模型、空气动力学模型、传动系统模型、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电力变换装置模型以及变桨距机构模型。对额定转速以下的最大功率追踪控制进行了仿真分析。论文对独立风电系统的变桨距控制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基于PID和基于模糊PID的变桨距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控制算法均能将发电机转速稳定控制在额定转速附近,其中,模糊PID变桨距控制算法的超调量和调整时间均优于PID变桨距控制算法。该论文完成了桨距角可变的独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具体包括:转速、电压、电流传感器、整流升压控制模块以及变桨距执行机构的选型;基于ARM芯片STM32的主控电路板原理图和PCB设计,桨距角控制程序、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编写;搭建了独立风电系统实验平台,通过车载实验对风机的变桨距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综合测试。得到了样机的转速和功率特性曲线;通过对样机叶片桨距角的调节,能够将其发电机转速和功率控制在额定范围内,其动态特性满足中小型独立风电机组的控制要求。论文成果可用于实现中小型独立风电机组的风轮转速和发电机功率的实时控制,并有效提高风能利用率,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其他文献
随着化石能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增多,新能源产业被国际社会的关注也越发增加。风能和太阳能作新兴能源产业两大重点也开始飞速发展,而其发电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受到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流水线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薄膜加工生产线上的收卷、放卷、传送、拼接、分切、贴合等操作已基本实现自动化。卷筒材料在行进过程中,
滑模变结构控制出现于上个世纪中期,经历了六十余年发展,该理论已经越来越成熟。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是系统对于参数的摄动和外部干扰有着优良的鲁棒性,缺点是系统存在抖震。抖震
对于不能得到准确系统方程的复杂系统,我们无法通过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管理监控。但同时,系统运行过程中时刻产生大量反映系统运行机理和运行状态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
随着视频监控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视频监控技术受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研究。其中,图像预处理、运动目标检测、目标分类以及运动目标跟踪是完成视频监控的主
随着基因组计划对物种遗传信息研究的发展,基因组注释、短序列比对分析已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需要建立能够集成并可视化包含基因组注释、短序列比对等基因组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它由大量资源有限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被随机部署于监测区域,节点间通过协作自主完成数据采集传输、事件监测等各种任务。如何在
风能是一种重要的和最具竞争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风电是一种不确定性能源,风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使得大规模风电并
铝电解是一个高耗能的流程工业,随着我国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充分利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到铝电解行业中,实现铝电解工业的低污染、高效率和高度智能化是当
近年来,高速铁路运输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列车相比,高速列车更快速、经济、环保。但是其对控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集中控制方法虽然应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