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陷入了通货紧缩,物价持续走低,GDP增长率不断下降,旨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该文在总结西方和中国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论证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简要剖析了货币政策效应偏低的原因.第一章系统总结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西方各经济学流派的观点,包括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理论、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理论、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命题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有效.第二章简要陈述了中国经济学界对于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低效的理论成果.西方的货币政策理论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经济、金融环境,使其中国化、本土化.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在阐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和中介目标的选择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90年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制约,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加强,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这里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同时是低效的,货币政策可能也是经济波动的一个推动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应以"单一规则"为主,"相机抉择"为辅且使两者实现有效匹配.第四章简要论证了货币政策效应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货币政策是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兼容的,与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是不兼容的,需要货币政策的中国特色化和中国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