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淋巴瘤是头颈部继鳞状细胞癌和涎腺肿瘤后第三类最常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化,病理分型的也十分繁琐。对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性别、年龄、首发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检查等特点,进一步探讨临床病例特点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本地区的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预防、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军区医院病理科,经河南省抗癌协会病理会诊中心专家会诊,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首发于头颈颌面部的恶性淋巴瘤初诊患者病例762例,并对其中的132例进行随访。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活检,并以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指标,均诊断为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采用Epidata3.1对数据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17.0软件的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来讨论淋巴瘤的生存相关影响因素。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一般情况:①发病年龄从3岁至85岁,平均年龄47岁,从61岁至70岁阶段达高峰;发病部位以颈部最多,占45.7%,其它较多为鼻咽部(20.2%),扁桃体(10.24%),腭部(8.92%);男女性别比例为1.53:1;②霍奇金淋巴瘤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15.35%;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84.65%;其中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占发生于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57.87%,好发部位主要有鼻咽部(46.81%),扁桃体(17.69%),腭部(15.42%),唾液腺(11.36%);③无痛性肿块型好发部位是颈部和鼻咽部,表现为原发部位为溃疡坏死型的病变,以腭部和扁桃体较为常见;表现为弥漫性炎症浸润型在鼻咽部和腭部较多见,原发组织水肿红斑型常见于面颊部。2.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临床Ⅰ期和Ⅱ期较多,占58.42%,Ⅲ期和Ⅳ期占41.58%。在64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以B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多见(478例),占74.11%,常见的类型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urkit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套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样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和浆细胞瘤;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有167例,占25.89%,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次是前驱T淋巴母细胞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3.预后分析:132例淋巴瘤患者的1、3、5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4.85%、57.36%、34.18%;生存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是否放疗、是否化疗的患者之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原发部位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1.发病年龄从3岁至85岁,平均年龄47岁,从61岁至70岁阶段达高峰;男女性别比例为1.53:1;发病部位以颈部最多见。2.临床Ⅰ期和Ⅱ期较多;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型比T细胞型多见,B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NHL1年生存率较高,但5年生存率较低;年龄、疾病分期、病理分型是NHL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年龄越高的NHL患者预后较差;早期患者预后明显较晚期患者好;B细胞型较T细胞型淋巴瘤预后好;化疗是NHL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即接受规律化疗的患者预后好于未化疗患者。由于本组研究中病例数比较少、临床病历资料不完善,并且随访时间较短暂,致使本组研究中完整的数据缺失较多,目前只能看出存在一些差异的趋势,因此,关于影响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因素还需扩展病例数,同时延长随访时间获得更具体的信息来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