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全骨髓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两种不同分离方法对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对其中生物活性较好的一组进行成骨方向的诱导培养,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动态表达模式。方法:分别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抗原表达,Von Kossa’s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成骨诱导的分化潜能。选择其中较好的一种分离方法培养的BMSCs,用普通培养基和矿化诱导培养基分别培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构建携带人bF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和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收集GFP-慢病毒、bFGF-慢病毒上清转染诱导后第4代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的转染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与非转染的BM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BMSCs的CD44阳性率为87.6%,密度梯度离心法的为83.4%,CD44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成骨诱导培养后第3代BMSCs,Von Kossa’s法矿化结节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与非诱导组相比,诱导的第2、3、4代的OC和Collagen-Ⅰ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诱导第1、2、3、4代OPN基因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诱导培养的BMSCs中,Collagen-Ⅰ基因的表达量在第2代最高(P<0.05),OC在第4代表达最高(P<0.05),OPN基因的表达量在第1、2、3、4代中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转染96小时后,GFP-慢病毒载体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率达87.2%,与非转染组细胞相比,OPN表达量较高,但无差异(P>0.05),Collagen-Ⅰ表达量较低(P<0.05)和OC表达量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骨髓培养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提取羊BMSCs的方法。BMSCs在体外诱导成骨中逐渐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第4代的BMSCs具备一定的成骨能力,具有成骨细胞的特征。转染组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更接近成骨细胞矿化成熟期,可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用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