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气溶胶中耐药菌的检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溶胶是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形成的溶胶体系,其中微生物气溶胶占很大一部分。微生物气溶胶中如真菌、细菌和病毒会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而且气溶胶也是疾病的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有效采集和检测微生物气溶胶的组成对预防空气传播疾病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发了基于旋转液腔的高效液体撞击采样器,并利用该装置对环境微生物进行采集,并对其中的气溶胶微生物的耐药情况进行探究。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开发了一种基于旋转液腔的高效采集微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活体的新型液体撞击气溶胶采样器。该装置在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系统中可以显著提高实验菌株大肠杆菌和曲霉孢子微生物气溶胶的收集效率,在空气环境中的收集效率也远高于液体撞击和自然沉降的方法。(2)利用该装置对不同天气条件下微生物气溶胶中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监测,发现微生物气溶胶中的成活微生物在小雨天气条件下达到了333±58 CFU/m~3,雪天为292±83 CFU/m~3,阴天最少为250±42 CFU/m~3。(3)利用该装置对北京地铁站进站口进行持续一周的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并对实时的环境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地铁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较低,最高为48±24 CFU/m~3。通过多因素分析表明地铁站细菌气溶胶浓度与温度相关性较高,真菌气溶胶浓度与人流量相关性较高。(4)细菌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地铁站内气溶胶中含有至少27个属的细菌,并对潜在的致病菌属Kocuria、Micrococcus、Bacillus和Staphylococcus进行耐药性研究,发现两株耐氨苄西林钠的葡萄球菌。本文主要开发了一种微生物气溶胶采样的新方法,并且在实验室系统中进行了评估,通过应用到室外环境中,证明了旋转液腔采样器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对微生物气溶胶领域的研究添枝加叶。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其中蕴含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因此网络安全愈发重要。为了做好网络安全防御工作,在完善已有的静态防御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够高效的对各种网络安全相关数据和威胁情报进行分析,而传统的评估和预测方法在面对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时,存在主观性强,需要获取先验知识以及面对海量数据处理困难,过于依赖人力等问题。因此,在机器学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的背景下,网
为了同时实现多种大气成分的高时空效率测量,大气光谱探测技术是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大气中绝大部分气体分子量小,形成的红外特征吸收谱线很窄,若探测仪的光谱分辨率不够高,
南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它的陆地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0%,其98%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快速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对全球海平面预测和海洋温盐环流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探冰雷达(Ice-penetrating radar,IPR)是基于电磁波理论,利用雷达回波来研究冰雪介质特征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由于冰的电导率较低且冰盖良好的成层性与均一性,相较于其它
电子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了重大变革,然而电子产品工作时所产生的大量电磁辐射,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和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研究高性能的电磁屏蔽
过寄生不仅是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而且也与寄生蜂规模化繁育质量以及田间应用效果等害虫生物防治实践密切相关。寄生蜂体内共生微生物可以调控宿主寄生蜂对寄主昆虫的过寄生行为,而共生微生物可以借此在寄主昆虫体内水平侵染未被感染的寄生蜂子代,以增强自身的水平传播。Wolbachia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是迄今己知的丰度最大、分布最广的胞内共生菌。研究Wolbachia对宿主过寄生行为的
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作为一种与生物质综合利用契合度高的制浆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溶解浆的生产中。对于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有研究显示,预水解过程,会增强后续的硫酸盐法制浆过
蜂蛹是蜂的幼虫和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蜂蛹蛋白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目前国内对蜂蛹只进行简单的生产加工,绝
植物茎干导水系统起着植株水分长距离输导功能,深入了解植物导水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认识植物水分、养分输导和分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木本乔、灌木
有机材料因为具有分子结构设计灵活,种类繁多等优点,尤其是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动态共振结构可以对材料的光电性质起到良好的
大豆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重要粮食作物,提高大豆产量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每年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导致的大豆根腐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十余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但当前仍没有发现可以完全防治该病症的方法,对其防治工作主要是以研究抗性品种为重点,结合化学药剂的综合防治措施。然而抗性品种通常推广数年后将不再具有抗性,且随着抗性品种的增加,选育工作也变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