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耐盐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发育时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麦是耐盐性较强的作物,为进一步筛选耐盐大麦种质,本文以来自于国内外耐盐性不同的12个大麦品种为材料,采取室内鉴定、盆钵鉴定及大田鉴定相结合的鉴定方法,鉴定了参试大麦品种出苗期、拔节孕穗期及全生育期对不同盐份的耐性,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D值分析及系统聚类,对参试品种的耐盐性进行分类,试验结果如下:(1)出苗期幼苗长度、叶龄、第一叶长度、心叶长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质膜透性既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又受到不同盐浓度的显著影响,其中大麦品种间幼苗叶龄和第一叶长度、超氧化物歧化酶
其他文献
本实验于2006、200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站进行,以南农7号和苏棉12号为材料,通过播期设置营造着果点棉铃分处差异性或相近性温光条件下完成棉铃发育过程,研究温度及光照两个气象因子对成熟棉铃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棉铃发育过程产量形成物质的动力学特征和棉花产量形成等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不同温光条件各着果点棉铃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对温光因子的敏感性为:单铃纤维重>单铃籽棉重
双季稻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系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长江中下地区的热量资源有限,该地区的双季稻生产严重地受到温度的限制。早稻种植过早、晚稻抽穗过迟都会遭遇低温的危害。在实际生产中,农民经常试图通过提早种植早稻来延长双季稻生长时间,确保晚稻安全成熟,提高双季稻周年产量。尽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遭遇低温冷害的次数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但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低温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