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riccson等人提出熟练记忆理论(SMF,Chase&Ericsson,1981,1982)及长时工作记忆理论(LTWM,Ericssion&Delaney,1998,1999;Ericsson&Kintsch,1995;Ericsson,Patel,&Kintsch,2000)解释人类超常记忆现象,特定的编码方法和记忆策略对超常记忆形成很重要。近两年,胡谊等人对世界记忆大师的研究,发现记忆大师在数字材料的记忆上,会使用将数字进行分组、转化为图像或者编码为其他有意义材料的方法来记忆(Hu,Ericcson,Yang&Lu,2009;Hu&Ericsson,2012).张婧等人对世界脑力锦标赛冠军---王峰的实验研究发现王峰的数字记忆广度能够达到200的惊人水平,原因在于他所使用的“数字-图像”法(张婧,2012)。据王峰本人所述,如今的超常记忆能力多得益于对该方法的训练。然而,“数字-图像”法策略,究竟是否能在普通人群加以训练然后复制出记忆大师的超常记忆行为?这种策略的使用又会诱发哪些脑部区域以及ERP成分的变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本文选取25名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的青少年接受为期8天的“数字-图像”法记忆训练,并要求他们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各完成三个实验任务。实验的内容分别为:1,数字记忆广度任务;2,1分钟内4*5数字矩阵的记忆;3,20个数字串的快速记忆。其中前两个任务主要记录其回忆正确率和每个数字的提取时间,第三个任务主要记录被试在随机依次呈现的数字串的编码过程的ERP数据。目的在为了探讨图像法的训练对青少年记忆成绩的影响以及这种方法对记忆编码过程影响的ERP证据。结果发现:1,图像法的记忆训练,促进了被试在三个实验任务上行为表现的显著提高,即训练后三个任务的回忆正确率显著高于训练前;奇偶位置的反应时信息表现出“两两分组”的规律性变化。2,ERP的数据结果显示:后测奇偶波形的显著性差异分布在以中部脑区为主的广泛电极处;N700和FN400成分在前测更为强烈的峰值也主要分布在大脑中间部分,这与前人研究中所提及的“额叶中部区域激活对成功的使用某一记忆策略很关键”相符合。从大脑的地形图也观察到偶数位置比奇数位置在额叶部位更为强烈的激活。作者认为,记忆训练促进了记忆效率的提升,反应时数据支持了被试对数字进行“两个一组”的分组操作;推测N700成分可能与编码加工数字刺激时的图像化激活有关,至于额叶中部区域以及右侧额叶的激活与“数字-图像”编码之间的专门关系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