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基于古今中医眼科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证治理论及古今用药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相关理论参考及用药借鉴。研究方法:古文献部分,首先确定“视神经萎缩”对应古籍文献检索词为“青盲”,然后在中华医典对其进行检索;现代文献部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及“维普中文期刊”三大中文数据库搜集与视神经萎缩相关的文献。经过筛选后,将相关信息收录至Excel表中,总结其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内容,并进行方药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1.视神经萎缩属中医“青盲”病,本病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虚”、“郁”、“热”、“瘀”等四方面因素所引起目系失养或目络瘀阻、玄府闭塞,最后目之神光泯灭,盲无所见。2.古代无明确辨证分型,多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代证型较多且繁杂,文献搜索其证型排名前四的分别是肝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不足证、肝肾不足证。3.在治法研究上,古代有中药内服、针灸、点眼及药膳食疗;现代中医治法包括中药内服、针刺、穴位注射及针药联合。4.古代在治疗“青盲”病时涉及处方86首,中药147味,药物出现总频次1282次,单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人参;现代治疗视神经萎缩时涉及处方73首,中药153味,药物总频次2731次,单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当归。高频药中,古今方共同用药有当归、甘草、熟地、白术、川芎、菊花、茯苓。结论:1、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源远流长,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主要涉及“虚”、“郁”、“热”、“瘀”等四方面因素,累及肝、肾、心、脾四脏。虽古今不同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各不相同,但在运用中药治疗时皆强调辨证论治,且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更为具体和细化,同时在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日渐完善。2.古今治疗视神经萎缩以补虚药为主。在用药细节方面,古今方中补气、补血药运用最多。此外,古今医家用药皆注意通补相结合,并且善用祛风药,而现代医家更注重活血开窍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