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包括贫富差距在内的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出,对于一些心理存在缺陷的人而言,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挫折,无法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转而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手段,通过对社会其他群体的报复性伤害而到达自我内心的释放,近年来,我国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频繁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有不可推卸的个体原因。立足于这些案件,不难发现犯罪行为人多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或是对自己的生活失去希望、或是情感受挫找不到宣泄途径、或是受到社会或者其他人的不公平对待等,导致其对整个社会的仇视。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案多发生在学校、公共交通工具、商场、社区中心、市政机关等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地区,作案所采用的手段也都是爆炸、投毒、纵火、开车肆意碰撞、持刀砍杀等简单、残忍的方式。而受害人与被害人之间也基本上属于陌生关系。这种报复社会型案件的发生,已不是孤立的个案,对整个社会而言,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难转型中,面对当前我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应当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其化解在萌芽阶段,遏制社会矛盾进一步演变为犯罪动机。即明确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如何有效的预防治理等,对于我国当今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对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研究,明确其内涵,总结特征、探索原因、完善预防思路,尽可能的降低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发生概率。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成因并非都是先天的,深究其原因大概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于社会本身的原因导致的报复性暴力犯罪,比如贫富差距过大、教育水平的落后、不公平对待、没有良好的宣泄方式、制度的不完善等等;还有一类是极少数的犯罪分子有先天的因素,而这是很难避免的。对于成因起于社会的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反思,通过有效的预防治理措施降低案件发生的概率。而对于先天的,我们也需要尽最大可能性的告知公众如何防范,避免伤亡的出现。论文将采取以今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有较大社会危害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数起案件为研究基础,结合先前学者的研究理论和法学基础理论,结合案件实践,全文遵循总结案例、分析案例、概括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来确定我国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状况及发展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对于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预防思路。对于引起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原因中,创新的研究媒体的非理性报道对于报复社会型犯罪所产生的引导诱发作用。同时,在对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治理手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加入“社会支持理论”和“空间预防理论”,力争从源头上消除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产生的原因,同时,对于一些容易成为被害人的群体增加对他们的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在校园、幼儿园周边设置较高级别的保卫设施等。研究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对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保护普通无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