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BESⅡ合作组,利用北京谱仪(BES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收集的58MJ/ψ数据,对J/ψ→Λ(Λ)→pπ-(p)π+衰变道进行了分析,采用螺旋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衰变道中各级衰变的振幅和角分布,测量了(Λ)→(p)π+衰变过程中的衰变参数(非对称参数)α(Λ):α(Λ)=-0.755±0.083±0.063在此基础上测量了Λ→pπ衰变过程中的CP破坏表征量A:其中第二项为统计误差,第三项为系统误差。这两个测量结果的精度还不足以说明在超子非轻子弱衰变中存在CP破坏,需要在更大的样本中继续研究。
基于BESⅢ合作组,利用北京谱仪(BESⅢ)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上收集的106Mψ’数据,测量了ψ’→Λ(Λ)、π0Λ(Λ)和ηΛ(Λ)衰变的分支比:其中第二项为统计误差,第三项为系统误差。这些测量结果与BESⅡ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相符。ψ’→Λ(Λ)的测量结果符合微扰QCD预言的12%规则。ψ’→π0Λ(Λ)和ηΛ(Λ)衰变具有相同的末态。ψ’→ηΛ(Λ)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而ψ’→π0Λ(Λ)过程中存在同位旋破坏,是一个电磁衰变过程。理论预期强相互作用的衰变分支比大于电磁相互作用,上面的测量结果验证了这个理论预言,并表明在ψ’→π0Λ(Λ)和ηΛ(Λ)衰变中没有发现反常行为,ψ’→π0Λ(Λ)衰变中并没有发现除电磁作用以外的其他衰变方式,同位旋破坏的衰变过程(π0Λ(Λ))产额明显小于同位旋守恒的过程(ηΛ(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