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接受史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课题,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接受,能够准确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审美追求。《琵琶记》堪称中国戏曲史上最富争议性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其接受史的整理与研究,力图再现不同时期戏曲观念的嬗变。 明清至近代,众多戏曲评论家一致推崇《琵琶记》“关风化”的命意,反映了教化论在戏曲史上的绝对优势。对其精严的曲律、本色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双线结构等,前人也给予高度评价。 1956年文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琵琶记》的大讨论,以全新的理论方法探讨了它的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典型人物等问题。少数人对《琵琶记》持全面否定态度,但大多数人肯定《琵琶记》是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这次讨论中的许多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都具有启发意义。新时期的《琵琶记》研究则重在探讨作品深层内在的意蕴,发掘其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琵琶记》宣扬风化的命意、开风气之先的戏曲体制以及雅俗兼容的语言风格等等,在戏曲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引起我们对戏曲地位与价值、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接受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其他文献
文学是文字的产物。如何理解和运用文字,不仅关系到作者据以理解、阐释世界的方式,而且关系到文字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 在博尔赫斯看来,文字
清车王府曲本《英烈春秋》鼓词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奇女子,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的一个人物?《英烈春秋》的故事情节又是怎样形成的?她的故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