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课题,对经典作家和作品的接受,能够准确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审美追求。《琵琶记》堪称中国戏曲史上最富争议性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其接受史的整理与研究,力图再现不同时期戏曲观念的嬗变。 明清至近代,众多戏曲评论家一致推崇《琵琶记》“关风化”的命意,反映了教化论在戏曲史上的绝对优势。对其精严的曲律、本色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双线结构等,前人也给予高度评价。 1956年文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琵琶记》的大讨论,以全新的理论方法探讨了它的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典型人物等问题。少数人对《琵琶记》持全面否定态度,但大多数人肯定《琵琶记》是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这次讨论中的许多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都具有启发意义。新时期的《琵琶记》研究则重在探讨作品深层内在的意蕴,发掘其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琵琶记》宣扬风化的命意、开风气之先的戏曲体制以及雅俗兼容的语言风格等等,在戏曲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引起我们对戏曲地位与价值、古代文学经典的现代接受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