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区道路植物配置对策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21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哈尔滨市政府对道路绿化的投资建设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道路植物配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以哈尔滨市区道路植物配置为研究对象,力求为其道路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随机调查与典型取样的方法,共调查了不同等级的道路78条,取样299个,对道路的植物种类构成、数量、频度、本地资源的选择、公众对道路植物配置的审美认知、乔灌草的配置特点以及植物的种类与配置形式对道路景观的影响等进行相关研究,同时对调研的典型道路进行评价,提出哈尔滨道路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其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配置形式的数量、人工群落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及多样性、速生与慢生树种的比例、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乔灌草的组合形式、植物的生长状态、养护管理水平、植物空间的平面构成、立面构成以及色彩构成11个要素分三个等级层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典型道路进行综合评价。其综合得分超过6.5分认为配置较好,哈尔滨道路仅三条道路超过了6.5分,为调研道路的4%,说明哈尔滨的道路植物配置水平整体质量较低。针对评价结果,应该采取有计划的丰富绿化树种的种类,重点引进本地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增加常绿树种的种类与数量,丰富植物配置的形式,注重乔灌草的复合结构设计,同时注重道路的养护管理对策。(2)哈尔滨市区道路共有乔灌木63种,其中乔木38种,灌木25种,其中的常绿树6种。属于本地资源的植物有41种,占市区道路树种总数的65.1%,没有达到哈尔滨生态城市建设的70%的标准。应该采取增加本地植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的对策。(3)公众对哈尔滨道路植物配置的满意度很低,仅为2%,超过47%的人偏好层次、色彩丰富的乔灌草结合的自然植物景观,偏好常绿植物和乔木树种,应采取增加常绿与乔木树种的比例,增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使用量,尽量应用乔灌草结构的对策。(4)绿化树种过度集中于银中杨、旱柳、榆树、红皮云杉、樟子松、丁香、小叶丁香、榆叶梅、水腊等种类。行道树则集中在银中杨、旱柳和榆树3个种类上,常绿树种比例较小,其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仅为1:12,草本花卉仅有16种,其中宿根花卉8种,占1/2,但其使用率低,仅少量几条道路有应用。应该采取增加常用绿化树种、常绿树种以及花卉植物的种类及应用比例的对策。(5)不同植物的光适应性及根系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哈尔滨道路应用的植物绝大多数为喜光植物,为保证植物设计合理性应采取综合考虑其特点的对策。(6)新阳路的行道树绿带,珠江路、中山路、学府路、长江路、红旗大街等的路侧绿化带以及南直路中央分车带的植物种类都在20种以上,配置形式在6~12种之间或更多,其他道路的各绿化带的植物种类和配置形式都偏少,应该采取典型借鉴的对策。
其他文献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黑木耳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是酶解温度31℃、酶浓度1.0%、菌龄5d、酶解时间4h,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条件是酶解温度27℃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罗杰·马尔文的葬礼》描述了鲁本从一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堕落成一个心理阴郁、人格扭曲的罪人的过程。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角度
报道一种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迅速、准确判断黄翅绢野螟蛹和成虫雌雄的方法。观察对比131头黄翅绢野螟蛹和120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第8腹节中央有一条由生殖孔和产卵孔连
研究了硅酸盐细菌对矿物的风化作用.选用土壤中常见的钾长石、伊利石等矿物作为细菌风化作用的对象,通过在含有矿物颗粒的无氮培养基中培养硅酸盐细菌,使其在培养液中与矿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日益严重,单纯运用环境行政管理手段已经不能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如何调动社会上污染严重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让企业重新承担环境保护方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数字阅读时代的来临,阅读行为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化阅读速度倍增的一个重要动力,数字阅读的人数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飞
本文旨在分析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及其内涵、依据、地位并从权利与义务相对性的角度探究社会生活实践中公民言论自由的泛滥现象和解决途径范围。以期社会公众
近年来,太阳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被迅速地开发并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蓄电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蓄电池能量管理分析的基础上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安徽省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横向对比来分析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并且分析三大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现状,运用ADF检验,格兰因检验等方法来研究
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及《2006~201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公众科学素养建设工作的评价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一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