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朝最后几年,政府力图通过宪政建设来解决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国家的富强,并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但这个变革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抗,并归于失败。这些反抗具体表现为毁学、反禁鸦片、反户口调查及其他与清末立宪有关的民变。通过对清末立宪时民变的分析,大致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穷困,无力承担宪政建设的开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众缺少宪政需求与宪政习惯,政府的措施无法被理解与有效支持。清末立宪时的民变情况表明,宪政建设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要想在现实层面上推动中国的宪政建设,就要正视中国的现实,渐进地推动社会变革,政治上的狂热与冷淡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无法在破坏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实现宪政,也无法在不对中国社会做深层变革的情况下实现制度重构。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培养中国人的宪政需求、宪政习惯是中国宪政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清末立宪时的民变情况还表明,一切政治设计都是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服务的,出于对某一制度的偏好而不顾其他,并不能改善民众的生活,也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就近代中国的农民而言,他们的主要诉求是温饱,若要他们以生存为代价去支持宪政建设,既不合理,也不可能。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能在现实层面上改善民众的生活,而不是相反。本文由引言、第一至第四章和结论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原因,即中国的宪政运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论将可能出现的历史性巨变有多大,终归是以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为基础的。过去出现过的问题现在仍然可能会出现,新的时代也难免有旧时代的基因。所以虽然当代人急于创造美好的未来,但也应当时常回顾本民族的过去,从已有历史中学得智慧。第一章解读民变。首先讨论了民变语词的由来,指出民变一词源于《金史》中“军民变”,在明朝官方史书与小说中开始按现代意义使用。其次分析了民变的内涵,把它界定为民众反抗官员统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