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术中破碎是否是肿瘤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g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以胃部间质瘤最常见。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标准治疗方式,现有指南推荐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大于2cm的病灶,而研究发现术中肿瘤破碎是肿瘤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内镜技术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胃间质瘤采取了内镜下切除,但内镜治疗过程中肿瘤破碎是否也会引起腹膜转移尚不得而知。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术中破碎是否是发生肿瘤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经内镜切除胃间质瘤的195例患者。根据内镜治疗过程中肿瘤是否发生破碎分为整块切除组和破碎组。根据随访结果比较两组中同时合并穿孔病人的腹膜转移率。结果:(1)人口学参数:患者平均年龄59.0±10.3岁;女性患者比例稍多,占55.4%(108/195)。在年龄、性别方面,破碎组和整块切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分组情况:破碎组27例,整块切除组168例;破碎合并穿孔组14例,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61例。(3)肿瘤相关参数: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胃底,占59.5%(116/195),其次是胃体(21.5%,42/195)、贲门(10.8%,21/195)、胃窦(7.2%,14/195)、胃角(1.0%,2/195),破碎组和整块切除组两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所有肿瘤大小中位数为1.5(0.3-5.0)cm,破碎组肿瘤大小为2.5(0.8-5.0)cmm,整块切除组大小为1.4(0.3-4.0)cm,破碎组肿瘤明显大于整块切除组肿瘤(P<0.001)。破碎合并穿孔组肿瘤大小为3.0(0.8-4.0)cm,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1.5(0.3-3.5)cm,两亚组最大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结果:总体平均随访时间为18.7± 10.2月,破碎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9.7±10.2月,整块切除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8.6±10.1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619)。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腹膜转移及其他复发情况(肝脏转移、原位复发)等。破碎合并穿孔组随访时间19.0±9.9月,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随访时间为17.6±10.4月,随访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655)。破碎合并穿孔组和整块切除合并穿孔组两组腹膜转移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术中破碎可能不是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经行感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经行感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50例患者达到痊愈
<正> 鸡冠:用菇类吊汤,成为补筋健骨、滋润皮肤的“鸡冠花菇汤”。从鸡冠中可提取一种粘性很强的“透明质酸钠”,治疗烧伤、预防细菌侵入有一定效果。也可治疗牛皮癣等皮肤病
期刊
设计了适用于TMS320F-28335型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的高可靠电源管理电路。分析和核算了电源需求,设计了满足该芯片工作所需功率的1.9 V和3. 3 V双电源驱动电路,双电源具有正确
针对液压驱动的四足机器人复杂实时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ARM9为内核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的设计。该控制系统采用RS232串口和监控机进行通信,控制层采用一个主控制器和4个子控制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乌鸡的药用价值及药用成分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乌鸡的开发利用作了展望。
访谈是党史工作者常做的功课。访谈的意义,在于激活知情者的记忆,将历史从记忆状态,转化为叙述状态,从而让史事得以浮现与存留。广东党史部门过去开展过大量的党史访谈活动,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采集获取与分析处理的重要工具,提升网络的生存期和能量效率是传感器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传感器网络分层技术可有效降低网络整体能耗和提升生存周期,其中分簇方法和簇间传输是目前分层技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分簇方法和簇间传输的研究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能量制约、拓扑变化、硬件资源受限以及复杂环境等问题,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分簇方法和簇间传输的高效率。本文调
<正>心理症状的出现不仅促使躯体疾病的加重,还可能造成老年人悲观失望甚至自伤。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决定了以家庭为主导的养老模式,家庭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
在2.5m×4.0m×2.0m的水泥池中,按3.0×106尾/hm2的密度放养体长2~3cm、4~5cm和8~9cm的凡纳滨对虾。每种规格的对虾3口池塘,其中两口池塘在对虾养殖10d后,分别放入5尾体长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