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式执法的成因及其出路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e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学界对运动式执法或是运动式治理的批评早已不绝于耳,但是这种治理方式仍然层出不穷。有学者以“转型社会”的特殊性为依托,在中国公共治理的土壤里寻找运动式执法生存的养分,把运动式执法看作是当前治理的权宜之计。本文承认“转型社会”的特殊性,但不认为这种特殊性是运动式执法存在的理由,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种特殊性成为了矫正或是摒弃运动式执法的契机。正如P·诺内特所说:“把社会压力理解为认识的来源和自我矫正的机会”。据此,本文从传统的和现实的根源中去剖析运动式执法的成因,并探讨运动式执法的出路。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运动式执法的现象叙述,引出运动式执法的概念,并通过对目前学界有关运动式执法定义的分析,得出本文对运动式执法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对运动式执法的弊端分析。运动式执法依赖于政府的公权力,对重大的社会问题采取从重、从严、从快的方式治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及令人称赞的政绩的同时运动式执法模式的弊端也暴露无遗。首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运动式执法“集中性”、“规模性”治理方式,增加了执法成本,造成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运动式执法严重违背了法治精神,一方面,其破坏了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法律所应具备的规范作用。最后,运动式执法的临时性、反复性决定了其治理方式的不彻底性,这不仅降低了法律的威慑作用,更会让政府的公信力丧失。第三部分是对运动式执法的成因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运动式执法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最为依赖的手段之一,是一种针对管理中的顽疾进行集中治理的手段。一方面,研究者们对于这种治理方法不断提出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却还是对这一方法乐此不疲又不假思索的采用。究竟这一具有临时性、反复性特点的治理方式为何会演变为政府的常态化治理方式?本文以法理学的视角,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探究了这种治理方式形成的原因。首先,从历史原因看,全能型法律传统使中国的法律成为一种“人治”下的权力彰显。其次,运动式治国的模式使政府机关在治理方式的选择上形成惯性思维,导致运动式执法成为政府的常态性管理模式。最后,从现实方面看,本文主要从社会、法律和行政机制三个方面来探讨运动式执法存在的现实土壤。第四部分根据对运动式执法的成因分析,寻求运动式执法的出路。首先,以人权保障为中心,对执法价值取向进行再定位,从而转变传统的治理思维定势。其次,社会组织既能够弥补权力统治下的空白也是培养民主法治的根基的重要领域,另外它还是克服“法律工具化”的重要屏障,因此社会组织能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动力。最后,通过规范行政执法权,解决行政执法权机制的弊端。
其他文献
目的为观察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起始剂量100mg.d-1,每3天增加50mg.d-1,1周后增至2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6例乳腺癌患者采用美蓝染料法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并用HE和CK19免疫组化法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通络止痛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84例PH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内服维生素B1、盐酸多塞平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营养质量方面的重视也是越来越强,同时,对于餐饮服务行业来说,食品的营养质量也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发展,社会对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
互联网时代,每个公民都有发声的权利,个人传播的信息可以进入公共空间,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个人微博传播的话题很容易成为公众话题;另一方面,个体
近来有不少研究表明,骨硬化蛋白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钙化的血管及瓣膜组织中,且循环骨硬化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紧密相关。本文在介绍骨硬化蛋白的特性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仍然面临不少难
目前,化学防治法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影响植物的代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杀虫剂作为植物的胁迫因子会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植物的生
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我院大学生实施体育专选课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体育专选课的因素包括兴趣和爱好、教师、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22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1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