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导师团队前期研究认为“湿”“痰”“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向癌变发展的高危因素,糜烂性病变检出率也随着胃镜的普及而逐渐升高。“湿”“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结合胃镜下粘膜糜烂形态,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与“湿”“痰”“瘀”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共120例,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四诊信息。根据胃镜下胃黏膜不同糜烂形态分为平坦糜烂组与隆起糜烂组,运用证素辨证方法,通过证素辨证软件及数据统计软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不同糜烂形态与“湿”“痰”“瘀”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以中年年龄段人数居多;男女比例为1:1.1;胃镜病理诊断以轻度萎缩为主。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位证素以胃、脾、肝为主,还涉及小肠、大肠、心、肺、肾、心神、胆、胞宫;病性证素以气滞、湿、气虚、痰、阳虚、血瘀为主,涉及食积、阴虚、热、血虚、寒、饮、阳亢。3.平坦糜烂组与隆起糜烂组:(1)两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证素:“痰”“瘀”“阴虚”(P均<0.01);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的证素:“湿”(P>0.05)。(2)各组单一证素:a.“湿”证素中,“痰”“瘀”“阴虚”证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痰”证素中,“瘀”证素的分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阴虚”证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瘀”证素中,“痰”“阴虚”证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兼夹证:a.平坦糜烂组“痰”证素兼夹证素中,“瘀”证素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的形成与瘀有关;b.隆起糜烂组“痰”证素兼夹证素中,“瘀”证素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痰的形成与瘀有关;“瘀”证素兼夹证素中,“痰”证素分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瘀的形成与痰有关。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平坦糜烂型病变中,血瘀的形成与痰有关;隆起糜烂型病变中,痰瘀二者相互致病;2.提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治疗中,需注重化痰兼以活血,见痰之象而防瘀之结,见瘀之证而防痰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