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镍层的有机防变色研究

来源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表面处理行业,化学镀镍在表面装饰及功能化处理方面应用非常广泛。但镀镍层在空气中很容易被腐蚀,所以开发无铬、无毒、环保的抗镍变色剂在表面处理行业引起高度关注。本课题在了解化学镀镍的制备工艺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镀液和工艺条件进行化学镀镍,以脂肪酸为防变色处理剂,研究脂肪酸对镀镍层防变色的影响。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有其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近年来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将石墨烯与脂肪酸复合作为防变色物种对化学镀镍层进行处理,探讨防变色效果,为拓展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和延长化学镀镍层的使用寿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不同链长的饱和脂肪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化学镀镍层进行防变色处理,通过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分析防变色处理效果。研究发现:脂肪酸碳链的长度和pH值均对防变色效果产生影响。在pH为8-9左右,四种脂肪酸的防变色效果达到最佳。其中,肉豆蔻酸处理的化学镀镍层具有最高的防腐蚀能力,其腐蚀率为3.77×10-4mm/year,与未处理的化学镀镍层的腐蚀率(2.35×10-1mm/year)相比,脂肪酸的处理明显明显减缓了化学镀镍的腐蚀速率,使镍层的防变色能力增强。(2)研究了实验室少量制备石墨烯的方法,通过二步氧化得到氧化石墨烯,并通过混合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还原法制备石墨烯,重点考察了不同温度(150℃,180℃,220℃,300℃)和不同混合碱比例(NaOH:KOH=3:7,NaOH:KOH=7:3,NaOH:KOH=1:1)对还原效果影响。研究发现:混合碱能有效实现氧化石墨烯的还原,温度越高,对氧化石墨烯的脱氧效果越强。在混合碱比例为1:1,还原温度为220℃时,能够制备得可溶于水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红外光谱测试显示,所得的石墨烯表面有一定数量的羟基存在,这可能是其能够在水中具有良好分散性的缘故。(3)研究了石墨烯和脂肪酸混合防变色液对化学镀镍层的防变色效果。实验结果发现:添加石墨烯后,防变色液在pH在8-9之间处理的化学镀镍层具有最佳防变色效果(腐蚀速率基本在6.00×10-2mm/year左右)。相比于未处理的化学镀镍层,可以看出防变色能力增强。但与饱和脂肪酸处理的相比,石墨烯的存在减弱了脂肪酸的防变色处理效果。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石墨烯在自组装层中的吸附数量太少,没有起到隔离腐蚀介质的作用,反而可能由于表面存在石墨烯而使镀镍层表面发生原电池反应,加速了表面的腐蚀。如何正确利用石墨烯提高化学镀镍层的防变色能力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保险业开始复苏,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中国保险业虽大却不强,保险密度及保险深度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财产险市场而言,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明显,中小型财险公司受人才、资本、技术、品牌等因素制约,发展仍然艰难。中小型保险公司通过结合自身优势,拓展出更多竞争程度较低的市场空间,实现蓝海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以英大财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节能环保的感应加热电源在诸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系统多采用模拟电路,在可靠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存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主要是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狭窄阻塞而导致的肝后性门脉高压,病因不明,少数患者可同时合并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e
为充分了解我国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点流行区域的感染情况,分析揭示其在不同宿主、不同区域和地区的分布传播规律,针对性的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数
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御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客观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游艺画刊》是1940年创刊于天津的一本艺术性刊物。笔者对《游艺画刊》这本杂志进行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试图由其中的文字与图像还原其背后1940年——1945年天津音乐生活的几个侧面,同时透过其中的文字与图像评价当时的音乐发展水平、社会审美倾向及音乐家审美趣味等,既是对近代天津音乐发展的进一步研究,也为全面研究梳理该地区的断代专题音乐史提供了具体个案。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940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