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沿海防护林23个竹种的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竹子改良沿海沙地土壤功能为目标,分别从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竹子改善土壤环境、改良土壤肥力的情况,旨在为沿海防护林引种竹子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竹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花吊丝竹的蔗糖酶活性最高,比裸地提高了12.39倍,河边竹、破蔑竹次之,勃氏甜龙竹最低;雷竹的淀粉酶活性最高,是裸地的4.60倍,花孝顺竹、佛肚竹次之,勃氏甜龙竹最低;雷竹的脲酶活性最高,相对于裸地提高了8.46倍,茶秆竹、佛肚竹次之,勃氏甜龙竹最低;糯竹的蛋白酶活性最高,比裸地提高3.64倍,观音竹、青皮竹次之,小叶龙竹最小;青竿竹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比裸地对照提高了5.61倍,雷竹、茶秆竹次之,勃氏甜龙竹最低;雷竹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比裸地提高8.96倍,青皮竹、勃氏甜龙竹次之,糯竹最低;青皮竹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相对于裸地提高了9.13倍,茶秆竹、青竿竹次之,黄金间碧竹最低;小叶龙竹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相对于裸地对照提高了11.40倍,佛肚竹、河边竹次之,雷竹最低。不同竹种土壤酶活性相对于裸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表明了引种竹子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总体来说,雷竹、佛肚竹等竹种在提高土壤碳素、氮素的循环转化速率以及有机质的转化、腐殖质形成能力方面是较优与其它竹种。(2)不同竹种之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呈显著差异,细菌数量变幅在18.62-2.48×105cfu.g-1之间,最大的为宝根曲竹,雷竹、凤尾竹次之,最低的为花孝顺竹;真菌数量变幅在33.44-6.64x104cfu·g1之间,凤尾竹最高,小叶龙竹、宝根曲竹次之,撑麻7号竹最低;放线菌数量变幅在8.36-0.90x103cfu.g-1之间,最高的为糯竹,鼓节竹、河边竹次之,最低为青皮竹;微生物总量变幅在20.74-3.49x105cfu·g-1之间,宝根曲竹最大,凤尾竹、雷竹次之,花孝顺竹最小。不同竹种的微生物类群数量差异大,细菌占绝对优势,变幅在90.36%~70.30%之间,其次是真菌,变幅在29.34%-9.49%之间,放线菌最小,变幅在2.40%~0.07%之间。不同竹种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对于裸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表明了引种竹子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繁殖环境,总体来说,宝根曲竹、雷竹、凤尾竹等竹种能提供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3)不同竹种之间,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H表现为:撑麻7号4.64最低,佛肚竹6.26最大;撑麻7号竹的有机质含量最多,比裸地提高了28.76倍,雷竹、花吊丝竹次之,破蔑竹最低;撑麻7号竹的全氮含量最大,对比与对照提高了11.85倍,佛肚竹、雷竹次之,宝根曲竹最低;雷竹的水解氮含量最大,是裸地对照的4.84倍,撑麻7号竹、小叶龙竹次之,凤尾竹最低;全磷表现为:宝根曲竹最大,相对于对照提高了3.48倍,花吊丝竹、雷竹次之,勃氏甜龙竹最低;有效磷表现为:观音竹最大,是对照的31.70倍,佛肚竹、雷竹次之,青竿竹最低;凤尾竹的全钾含量最大,比对照提高了3.51倍,鼓节竹、宝根曲竹次之,勃氏甜龙竹最低;黄甜竹的速效钾含量最大,是裸地的6.41倍,麻竹、撑麻7号竹次之,青皮竹最低;碳氮比C/N值变化幅度在16.35:1.00-3.28:1.00之间,其中撑麻7号竹最大,最小的为破蔑竹。不同竹种土壤养分相对于裸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表明了引种竹子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总体上,撑麻7号竹、雷竹、观音竹、凤尾竹、佛肚竹等竹种表现较好与其他竹种。(4)不同竹种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指标测定分析表明,竹子在沿海沙地土壤环境适应中表现为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均大于非根际的变化规律,土壤酸碱度pH除外,其余各生态指标根际效应R/S值均在].0以上,且根际效应显著。(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中蔗糖酶等各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脲酶与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436、0.466;土壤微生物中细菌与真菌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3;土壤养分中有机质等各个指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全磷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6、0.750、0.554,充分说明了土壤不同酶、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并不是单一的参与土壤生理生化反应过程,而是专一性、协同作用并存参与改善土壤环境过程。同时,细菌、真菌、放线菌、含水率与全磷、全钾、水解氮、全氮、有机质等土壤养分指标以及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淀粉酶等土壤酶指标的相关性极高,其中脲酶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0.772、0.624;过氧化氢酶与全钾、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555;含水率与水解氮、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9、0.673;充分说明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表明它们在改良沙地土壤微环境具有重要的重要,在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维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通过对21个土壤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出7个主成分,各主成分得分分析表明,不同竹种提高土壤养分、增强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生活的微环境的能力不一。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22.30%,表征土壤养分及氮素循环能力,雷竹得分最高为3.2478、撑麻7号竹1.5477次之,最低是凤尾竹;第二主成分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情况及钾素转化循环能力,得分最高是宝根曲竹2.2645、凤尾竹2.1567次之,破蔑竹得分最小;第三主成分表征土壤养分与自然持水率的情况,麻竹得分为2.2063最高、黄甜竹2.0440次之,最小的为糯竹;第四主成分反映土壤酶活性高低,得分最大的是青皮竹2.2151、青竿竹1.5922次之,最低的为小叶龙竹;第五主成分表征土壤酶活性高低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情况,花吊丝竹得分最高为3.0268、糯竹1.3809次之,最小为小叶龙竹;第六主成分反映土壤酸碱性的情况,得分最高是佛肚竹2.0235、花孝顺竹1.5299次之、撑麻7号竹最低;第七主成分表征土壤磷素及土壤有机质转化情况,佛肚竹得分最高为3.4317、观音竹1.9666次之,花孝顺竹最小。综合得分分析表明:雷竹、佛肚竹、花吊丝竹、观音竹、撑麻7号竹、凤尾竹、青竿竹、糯竹、宝根曲竹得分较高,即表明雷竹等竹种能够较好的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提供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改良土壤肥力,能较好的稳定与维持土壤生产力,是在沿海沙地引种竹子优先推广引种的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