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正逐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及其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升级的大趋势。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长三角地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的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理论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从产业和区位两个视角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假说。其次,本文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Moran指数等指标测算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并检验了其空间集聚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从地区层面看,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从行业层面看,各个行业集聚程度不均匀;从空间集聚模式看,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再次,本文选取2003—2013年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按前述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空间集聚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业视角和区域视角的各个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影响显著,在产业视角的影响因素中,知识外溢、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有促进作用,制造业集聚有阻碍作用,但制造业集聚对产业关联较深的金融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仍有正向促进作用;在区域视角的影响因素中,城市规模、空间关联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政府规模则会阻碍其集聚。最后,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提升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竞争力,本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