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促进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及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氧消化产甲烷是实现污泥减量化及资源化的重要处理方式之一。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的电子传递效率是决定其产甲烷性能的关键因素。虽然添加导电材料能够有效提高电子传递效率,但目前常用的导电材料大多价格较为昂贵且生产工艺较为复杂,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赤泥是铝土矿石精炼氧化铝产生的高碱性副产物,由于其含有丰富的铁氧化物而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因此具有促进种间电子传递的潜能。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以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选取赤泥作为导电物质,探究赤泥添加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及机制,并阐明赤泥诱导的内源性氧化还原介体(Endogenous redox mediators,ERMs)对温度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赤泥添加(20.0 g/L)显著改善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甲烷累积量提高了35.5%。这是由于赤泥能够有效促进污泥中有机物的水解酸化,使厌氧消化体系中蛋白质、多糖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含量增加5.1-94.5%,为产甲烷过程提供更多的底物。此外,赤泥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厌氧消化系统的电导率,有效改善微生物种间直接电子传递效率(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赤泥的添加能够有效富集Syntrophorhabdaceae、Geobacter、Clostridiaceae、Ruminococcaceae以及产甲烷古菌(Methanosaeta、Methanosarcina),并促进种间直接电子传递,提高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2)赤泥中的多价阳离子能够与微生物分泌的EPS相结合,从而促进生物聚集体形成,为种间直接电子传递(DIET)创造条件。此外,赤泥的添加显著促进EPS的分泌,特别是紧密结合的EPS(TB-EPS),其含有大量的细胞色素C(c-Cyts)和腐殖质等ERMs。这些ERMs也能够介导互营细菌与产甲烷古菌之间的电子传递过程,从而提高甲烷产量。(3)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甲烷生产潜力与体系电子交换能力(Electron exchange capacity,EEC)等氧化还原参数呈线性关系。赤泥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促进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温度的变化会影响ERMs中关键基团的种类和浓度,从而影响甲烷的生成。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当温度从15℃升高到35℃时,ERMs对CO2还原生成CH4的贡献率从35.2±1.4%增加到58.6±1.5%。以上研究结果证明,赤泥的添加能够通过多途径促进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效率,从而提高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这将为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改善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效率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软件就是仪器”的思想,在原有“弹体药室容积音频检测仪”的基础上,利用虚拟仪器的专有开发软件LabVIEW,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弹体药室容积音频检测装置。 主要包
病证结合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切入点。病、证均有广义和狭义概念,相互关系因纵横联系既单一又复杂。临床诊疗应根据病、证、症的主次、轻重、缓急,以病为主,病证结合;或以
次最大强度训练对经过长期训练的高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提高作用甚少.研究发现通过高强度的间歇训练(HIT)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但是,关于高水平耐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室内工作和学习的时间逐渐增加,对室内工作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良好
现代战争中,装甲车辆作为陆军地面武器的主要突击和防御力量,发挥着不可估计的作用。装甲车辆的研制,关键是要保证计划方案的正确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前期的论证工作十分重
<正>总体来看,铝消费市场在传统"金九银十"消费旺季虽没有特别明显起色,但部分领域仍有一定改观,消费稳中有增;供应端在减产效应完全体现而增量未能完全补充的情况下继续降低
<正>芶清泉教授是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和高压物理与高压合成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芶清泉教授于1917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邛崃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并留校任教.先后
硬泡聚氨酯性能良好,广泛地应用在加工制造业及建筑领域。然而,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可忽视,因此,对于新型环保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研发势在必行。通过介绍我国硬质聚氨酯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这几年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文章从“任务”设计要注意创设情境,提供合理“任务”,加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规划“任务”,展示与评价
现代武器装备在性能提升的同时,系统的复杂度不断提高,子系统间的耦合度不断增加,给武器系统的安全和维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系统的测试性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机内测试(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