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77个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菌株(58个采自番茄,19个采自马铃薯)进行了交配型、甲霜灵抗性、菌落直径、产孢能力、寄生适合度及同工酶酶谱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58个采自河北(保定、唐山、秦皇岛)、北京、四川、内蒙、黑龙江、吉林的番茄晚疫病菌株中只发现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2)我国番茄晚疫病菌中有甲霜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8.7%。(3)番茄晚疫病菌株和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在黑麦培养基上18℃黑暗条件下培养11天,不同菌株菌落直径和产孢能力均有显著差异,但这两个指标的差异与菌株的原寄主无相关性。(4)对番茄晚疫病菌株和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在番茄叶片和马铃薯叶片上的寄生适合度进行比较,说明番茄晚疫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都在原寄主上寄生适合度较高。番茄晚疫病菌在番茄叶片和马铃薯叶片上的寄生适合度分别为61237和15057;马铃薯晚疫病菌在马铃薯叶片和番茄上的寄生适合度分别为41992和1436。只有少数致病疫霉菌株可同时侵染两种寄主。(5)对致病疫霉单病斑分离物及其单游动孢子分离物进行同工酶分析的结果表明,单病斑分离物及其单游动孢子分离物的同工酶酶谱相同。(6)对致病疫霉菌株的同工酶酶谱测定表明,番茄晚疫病菌有三种同功酶基因型:11100/111,00100/111,0011I/001,分别占被测番茄晚疫病菌菌株总数的60.5%,34.9%,4.6%;马铃薯晚疫病菌只有一种同工酶基因型:00100/001。表明番茄晚疫病菌株和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分别属于不同的基因型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