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寻根之旅是由国侨办主办,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开展的大型文化“保根工程”,自国侨办于1999年正式启动至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将该项工作划归中国侨联,其间刚好20年。华侨大学作为国侨办直属高校,自2008年起受国侨办委托承接“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迄今已历10年。本文运用华侨大学自承办以来保存档案资料,包括营员名录、日程安排、活动手册、教师和营员心得,以及相关项目管理文件,招投标合同、预算决算等,以及结合笔者对于中国寻根之旅营员、领队的访谈和238份营员问卷,通过提出“跨代离散”的术语来概括以东南亚青少年华裔为典型代表的反映在与祖籍中国的联结性程度关系上所呈现出的弱离散类型和状态,具体通过将东南亚、欧美、蒙古青少年华裔作为比较组展开论证和分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源起与问题意识、理论框架、文献综述、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回顾“中国寻根之旅”和华大营项目开展和实施的历史沿革、内容、意义及其特点。第三部分基于238份营员回收问卷及华大营教师和学生心得与笔者的田野,建构以东南亚青少年华裔为典型代表的“跨代离散”组别与以欧美和蒙古为代表的非“跨代离散”组别之间体现在自我族群身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国国家认同上的差异性及其关系类型和模式。认为:蒙古华裔青少年祖籍认同最为强烈,他们未来普遍拥有回流中国的意愿,因此也多以侨居的方式生活在蒙古,大多数人继续持有中国国籍,其与祖籍国始终保持有紧密的联系,祖籍认同勿需重建。欧美华裔青少年相较蒙古,祖籍认同较弱,但相较东南亚为强。他们正处于移民融入当地的中间阶段,既未像旅蒙华裔青少年那么强烈,也未像东南亚华裔青少年如此薄弱,其与祖籍国联系较为密切,祖籍认同尚未消逝。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祖籍认同最为薄弱,融合于当地趋势明显,大多获得所在国国籍,与祖籍国关系疏离,而是通过一些自我族群与国家意识及文化上的认同与祖籍国保持情感上的联系,虽然其祖籍意识近年来已经呈现一定程度的复兴,并且通过中国寻根之旅得以唤醒或者重塑,但祖籍认同尚待重建。第四部分结合营员问卷和“中国寻根之旅”项目的实施,评估其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对于本文提出的“跨代离散”术语予以概念的抽象和界定,并总结本文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