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兰著名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是当代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的精彩影片不胜枚举,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十诫》以及《蓝》、《白》、《红》三部曲等等。他的影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并受到了世人的欣赏和赞叹。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影坛上最有创造力、最无所顾忌、屈指可数的电影大师,奉献给世界影迷的除了充满光彩的想象力,深邃的人性思索之外,还有源于早期纪录片的独特气质和对现实悲天悯人的关怀。他的影片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几乎吞没全球电影市场的产业时代,为艺术电影赢得了几乎是“绝唱”式的尊严,不仅推动了电影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电影财富。本文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了其电影创作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把他的影片放到整个波兰电影导演群体中去比较和判断其电影创作的独特之处。并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变过程,剧情片影像中呈现的纪录片痕迹,以及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作者电影等方面研究其创作历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基耶斯洛夫斯基几部代表性的影像作品,来研究其电影的形式与风格。除以往的研究领域之外,本文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流露出的悲观主义和宗教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剖析。试图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整个创作历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承接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进行分析。从创作经验、创作情感、影片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其电影的形式。从作者电影的镜像呈现、纪实风格和表现主义、色彩的表征作用、对宗教的质疑、对生命及价值的探讨等方面,以纪录片和故事片作品的影像资料和相关背景材料为依据,从影像本体方面探讨其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