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费登博格(H.J.Freudent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个体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感低等一系列负性症状。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与行为的衰竭状态,其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与低个人成就感。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对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在阅读文献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压力调查表》,吴真等编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研究了294名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结果发现:(1)影响职业学校教师的压力因素主要来源于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与职业的期望、工作负荷等;(2)职业学校教师的身心衰竭程度稍有些严重,人格解体现象不严重,但成就感较低;(3)班主任、初级职称教师、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倾向较严重;(4)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成显著正相关,职业压力各因素对职业倦怠三维度分别具有预测作用。
结合调查结果对杭州市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教师对自身发展与职业教育前景的担忧、学生文化素质低且难于管理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1)建立社会支持,合理制定各种教育政策法规,给予职业学校教师适当的角色期待和社会期望。(2)改善学校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优化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3)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4)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寻求有效环节心理压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