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行人及非机动车驾驶人在夏季出行时舒适度低,人们对良好的道路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道路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对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构建舒适的市民户外空间具有重要作用。行道树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阻挡夏季强烈的阳光直射,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对道路空间起到遮荫和降低温度作用,还可以净化空气,固定碳和释放氧气、吸收灰尘和有害气体以减少空气细菌,降低噪音等。目前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对行道树的树种选择,重点在于研究行道树的生态学作用,亦或分析行道树的景观效果,但对于行道树的遮荫效果,仅作为常理而忽略,并不成为研究重点。人们都知道行道树可以遮荫,但不同行道树树种的遮荫效果是否相同及哪种行道树的遮荫效果更佳还需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选择济南常见行道树中的法桐、国槐、楸树、白蜡、旱柳、苦楝、大叶女贞作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后确定研究环境,通过测量研究对象的全光照条件下温度、湿度、照度,荫影条件下温度、湿度照度和树高、冠幅、冠高、分支点高、胸径,探究七种行道树植物在相似条件下的遮光率、降温率、增湿率、荫质和综合遮荫效果一天内的变化情况,并对七种行道树植物的综合遮荫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将七种行道树植物按遮荫效果的好坏进行排序,并对结论进行应用讨论。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论述了研究的重要性,对国内外对行道树及遮荫效果的研究做了概述,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阐述了相关背景政策的支持。第二章研究地点的确定,明确研究地点的地理、道路、气候和行道树应用概况。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确定了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确定了分别位于经十路刘庄路-张庄路段、经十路腊山立交桥-八一立交桥段,威海路二环西路-滨州路段,刘长山路二环西路-克郎山路段、经十路张庄路-腊山河东路,转山西路,经六路张庄路-二环西路段的研究地点。第三章研究对象和数据测定,对研究树种进行筛选,研究树种为法桐、国槐、楸树、白蜡、旱柳、苦楝、大叶女贞;明确了数据采集的时间、方式和主要内容,阐述了遮荫效果的相关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第四章个体植物遮荫效果数据分析,对样株进行数据测量、计算,分析不同树种遮光率、降温率、增湿率、荫质和综合遮荫效果的不同并对其排序。得出日均降温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楸树、旱柳、法桐、大叶女贞、苦楝、国槐、白蜡,日均遮光率从高到低排序为苦楝、法桐、国槐、白蜡、大叶女贞、旱柳、楸树,日均增湿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法桐、大叶女贞、楸树、苦楝、白蜡、国槐、旱柳。综合遮荫效果从高到底排序为法桐、苦楝、旱柳、楸树、国槐、白蜡、大叶女贞。第五章观测指标与遮荫效果相关性分析,对遮光率、降温率、冠幅与综合遮荫效果进行回归分析,对增湿率、冠高、分支点高、胸径与遮荫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人体舒适度调节率与增湿率、荫质、遮荫效果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冠幅对行道树遮荫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温率和遮光率;行道树的增湿率越高,综合遮荫效果越好;行道树的冠高越高、分支点越高、胸径越大,综合遮荫效果越好;行道树增湿效果不会使人体热感上升;行道树荫质越高,人体舒适度调节率越好。第六章总结与不足,对主要结论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对七种行道树树种的综合遮荫效果和相关变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其在道路绿地建设和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